端午节的传说有什么_端午节的习俗介绍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4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端午节传说有什么_端午节习俗介绍

实际上,每逢端午节,都有很多习俗,比如户户都在楣上悬挂上五色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下小编为大整理的端午节传说有什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ng>端午节的5个传说ng>

恶日驱避说

在先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是个毒,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规定人们在五要禁欲、斋戒。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五五日出生。他的父亲妻子不要生下他,认为这个孩子危害父母。纵观历史,此事件记载很多。

东晋大将恶五初五生,他的祖父便给他取名为“恶”。徽宗佶五初五生,从小便被寄养在外。可见,古代以五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从先以后,这个日子都被认为是不吉之日,为了趋吉避凶,人们往往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仅14岁,昼夜沿江哭寻找父亲。过了17,在五五日这一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尸体,就此传为。据史料记载,自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褒扬。

孝女曹娥,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为晋义所。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在曹娥投江兴建曹娥,她所居住的改名为曹娥曹娥殉父之定名为曹娥江。

纪念诗人秋瑾

诗人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第一批为推翻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她是浙江绍兴人,幼擅长、赋,并且喜欢骑、击剑,有“花木兰、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所捕,至死不屈,于绪三十三五日在绍兴轩亨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因纪念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夏至

中国社会科学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谦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来自夏至说。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示,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没有提到五初五要吃粽子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了夏至中。而端午节风俗中的“踏百”、“斗百”、“采杂”等活动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此外,《岁时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是夏至

民族图腾祭之说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初五是古代地区”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要的活动粽子和竞渡,都与相关粽子投入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古代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子”的习俗。此外,古代五初五有用“五彩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子”的文身习俗遗迹

闻一多对于古代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民族的一个图腾族举行族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越族由于不断遭受灾害瘟疫害的威胁,便以“”作为自己民族图腾希望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子的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五日这一,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里,或裹以树叶,放于中,献给图腾,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还制作形木舟,在上争相竞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

ng>端午节风俗ng>

端午节,又称端阳龙舟重午、正阳等等。节日农历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一、端午节粽子,这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粽子样很多,大多是用糯米包的,里栗子、豆红枣等等,我们家乡有种习惯,是用稻草粽子的,煮出来颜色也好看,黄金色的,吃起来特别好吃喷喷的。

二、龙舟,是端午节传统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屈原投江死去,多人划过去相救,但终末见踪迹。之后每初五以划龙舟作为纪念,借龙舟驱逐江中之,以免吃掉屈原身体

三、佩香囊端午节小孩香囊香囊内有艾叶、仇、雄,清四溢,可做为驱邪,香囊外观很美,小孩子都很喜欢

四、悬艾草,在端午节户户都要把艾草挂在上,艾草还可以煎鸡蛋艾草可以洗头。听父母说吃了鸡蛋艾草身体,驱除身上的和邪。其实艾草我们也可以多摘些泡脚,对身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五、在南方还流行吃五黄鱼黄鳝黄瓜、雄黄酒

农历南方人称“五”,因有五种带“食物而得名。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餐,就是把五种带颜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初五,是一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用端午节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

六、雄黄酒:把雄黄酒喷洒在房内外各个落里,可以驱蚊、蝎、蜈蚣等。用雄黄酒涂在小孩身上,耳朵鼻子腕、腕等多涂抹,可以驱赶一切毒害侵扰。

ng>端午节由来ng>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七宿飞升至正南中,是飞天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曰:“飞”。端午日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吉日祭祖,注入夏季时令“祛防疫"尚,把端午视为“恶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最早出现于西晋的《记》:“仲夏端午谓五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端,物初生之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初五被称为“端五”。《岁时广记》说:“京师尘人,以五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的前几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地支来作为载体干承载地支承载地之,设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纪日、纪时通用地支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即“午”,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要流传于南方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祖的节日

ng>端午节为什么要佩香囊习俗ng>

相传古代,妖魔怪出来伤人,可是这些怪出来也有一定时辰季节,有的在日间,有的在夜间,有的在清,有的在七半。在夜间,在日间,五更叫回阴府,五午时才开,新出现在清,老只在七半。

传说,每五日午时,这个时辰是所有妖魔怪都出来活动。这个时辰是“三五”相重就是五、五日、午时(午同五),是魔鬼时辰。所以古人又将这个叫“重五”、“五毒日”。

传说古人很难避过这个时辰,如果能避过就能平安,不然就会给怪害死。这时救苦救难的观世菩萨托给人们,说妖魔怪最怕金属,只要你带上金属,就能避过妖魔怪之害。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开了观世菩萨托救人的,他们就在这一午时,身上佩带各种各样的金属来避邪,这种做法,俗称“压午”,结果,平安无。从此,人们每在这佩带金属东西时间久了,就渐渐地发展为今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