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范文8篇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4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2023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范文8篇

端午时节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调和、平衡,以安然度过夏,那么一起看看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怎么写吧!下给大分享关于2023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范文欢迎阅读!

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篇1

感知“端午”的人文精神

读那些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端午故事,能让我们回到自然,回到本真。韩贵新的《端午旧事》,是一本讲历史说古今传承民族文化中,穿越历史,历经激流险,能拜见割奉君的介子推,壮怀激烈的伍子胥,卧薪尝胆的越勾践,诗人屈原,还有那位投江寻父的孝女曹娥……这一切风情万种、彰显特色的人文风,在作者细腻淋漓尽致的下,描绘得生动传,跃然上,仿如一幅幅惟妙惟乡村风俗,展现出该独具特色的诱人魅力

每到端午时节,我们必谈屈原的《兮归来:听屈原》,详细讲述了作为文学始祖、思想先驱、香草美人意、正直行精神代表屈原一生。同时,作者进一阐述了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懂女人”的男人,第一个“懂自己”的诗人,第一个懂美美的文人,第一个“穿越”诗人,发前人所未发,对于人们全了解作为“中国文学的老祖宗”的屈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作者屈原及其作品的别具风格的解读,富有感情语言,给人以阅读的享受。

作为与春、清、中秋并列的中国古代四大节日之一,端午属于夏季的节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的《端午诗词》,遴选了历代吟咏端午风俗的优秀诗词80多首,从各个不同的度反映端午时节貌的社会生活。其中还收入了大相关精美珍贵的图片,附上了通俗优美的评析,提供了较多有关“端午”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观念去审读“端午”那些古老的风俗,便会清楚地发现,其中蕴含着关注生命的突出的人文精神,这是其他节日所无相比的。

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篇2

欣赏龙舟的“端午”魅力

提到端午节,我们前一般都会出现众人龙舟的场边传来“嘿呵”的划桨之,清新的粽子味道飘散在空气中,让人垂涎三尺。谢编著的《端午节龙舟》介绍了端午节龙舟风俗,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的一种祭祀活动。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屈原投江死去,多人划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五日划龙舟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以免吃掉屈原身体

龙舟多在每端午节举行。泰伟编著的《龙舟》,详细介绍了龙舟文化内涵。“龙舟竞渡”是在战时代就已有的习俗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仪式,一般都是烛,烧纸,供以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色彩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气氛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顺、去邪祟、攘灾如意,也保佑划平安。用人们的说“个吉”,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江众多,一直保存有端午龙舟习俗,并且长盛不衰,源远流长。曾应枫编著的《龙舟竞渡:端午龙舟》,介绍了南方龙舟习俗,全方位、多视地介绍端午龙舟的形态,包括其历史起源制作技艺、文化底蕴及传承等方面情况。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听到南方人民的低吟浅唱,仿看见那令人心往的精神故乡

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篇3

名人特色“端午”

丰子恺的端午日成了祛除疾病日子。在《缘缘堂随笔》中,丰子恺回忆了他幼时端午节情景:那时卫生条件差,夏蚊虫多,容易传染疾病端午节正是春夏交替的换季时节,容易得。据说,苍术、白芷和雄可以驱除毒及毒;至于上的呢,据说是消毒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等咬了,可向上去捞取一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来,敷上患,即可消毒止痛。在丰子恺看来,端午种种,寄托着中国人生活的热和向往,对先祖的敬畏,也是平淡生活中难得的缀。

沈从文重视端午的风俗。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继而补写了两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地观看;而小伙则在鼓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方式和捉鸭子的可,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这便是湘西人独特的端午风俗了。去看端午龙舟,我们会惊地发现,沈从文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

汪曾祺家乡端午节风俗十分富有地方特色,他们那里端午节时吃鸭蛋。他在《端午的鸭蛋》一中,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怀念。汪曾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滋味,这是他散文魅力所在。本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也是对故乡高邮的鸭蛋赞美,同时也让人领了南方端午节特色

阅读感受中国“端午”习俗,既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这样一举多得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篇4

关于端午节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均《续齐谐记》和北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粽子中,以驱蛟。又传,屈原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上划捞救,千直行至庭湖,终不见屈原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大夫时,再次冒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粽子龙舟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为证:“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冤。”

迎涛,此说出自东汉《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过了十七,在五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初五是古代地区”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日子。其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要的活动粽子和竞渡,都与相关粽子投入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地方关系尤深,况且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子”的习俗。(三)古代五初五日有用“五彩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子”的纹身习俗遗迹

恶日,在先时代,普遍认为五是个毒,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规定人们在五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以蠲除毒。”《大》中记,“五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有名的孟尝君,在五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子者,长于户齐,将不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充也记述:“讳举正、五子;以正、五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恶五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恶”。徽宗佶五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外。可见,古代以五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就是顺理成

夏至,持这一看法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初五日要吃粽子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中。至于竟渡,隋代台卿所作的《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斗百”、“采杂”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诗人秋瑾,秋瑾睿卿竞雄,鉴湖女侠,小玉姑浙江绍兴人,幼擅长、赋,并且喜欢骑、击剑,有花木兰、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所捕,至死不屈,于绪三十三五日在绍兴轩亨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篇5

端午节别称

端午节

“端”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正是“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单五,盖“端”之转也。”

端阳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初五为“端阳”。

重午

“午”,属十二地支农历为午,五、午同,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或“重五”,有些地方也叫“五”。

龙舟

龙舟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广东地区广东地区称之为扒龙船。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多,是中国民间传统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外后,深受各人民的喜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当五汛

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为“当五汛”。

名称据阴阳术而来。代田汝成《西湖游览余·卷二十·熙朝乐》:“端午为,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达到,午时尤然,故称之为”。日本以五五日为“男儿”,可能也是据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

浴兰

端午时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午日以兰沐浴”。

古人端午吃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之称。

女儿节

沈榜《宛署杂记》:“五女儿节,系端午索,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初五”,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人们认为经过洗,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季节

菖蒲

端午节除是古代图腾祭祀外亦是“祛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

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篇6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五日为枭羹以赐百。以恶,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食品。《记》:“五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一日,又以菰裹黏,杂以粟,以淳浓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匿迹。只有《记》中称为“”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传说上,千百来,成为人欢迎端午节食。

从《记》中记载的作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中国人经营之下,今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还是内容,都有五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三角、四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材料则因地而。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来缚。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因为乾竹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的清。北方人则习惯用苇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大小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

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部分

北平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粽子,蒸熟以蘸吃;另一种是小馅心以小、果脯为;第三种是豆,比较少见。地区另有一种以糯米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澄澄的粘中嵌著红艳艳的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湖州粽子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每只粽子用肥瘦各一片作馅。甜或豆为馅,上加一块,蒸熟,融入豆,十分滑适。嘉兴“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鸡肉、豆鲜肉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川及少腊肉丁、包成四的小。以大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上用木炭烤。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味。

广东的中芦兜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栗蓉、;咸的有咸、烧、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硷和豆。硷是在糯米中加入硷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透加上蜂蜜浆尤为可材料有卤香菇、笋乾等。

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篇7

端午节的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或铜金箔做成,形状小人,亦有另加、铃、缨及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五五日)人以金银制为繁缨、、铃诸状,骑人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人同意,只是以帛易《江·小:“杭俗,健人即人,而易之以帛,作骆状,妇人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摇,纯为妇女装饰品(献》注)。

,旧时端五妇女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摇,一说即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遗纪》:“江谁南北,五日钗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合、乌、、百兽之形,八。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绒陀,排蜥蜴,又螳蜘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盖,绣繁缨,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不可胜纪。”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兽,俗以为可以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特色或以编剪而成,或剪彩为,粘以艾叶,佩于发际身畔。端午节习已经有千以上的历史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之。沂公《端午帖子:‘钗辟群邪,晓驾祥’。”又清富察敦崇《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制成小虎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或系于小儿古诗:‘轻’,即此意也。”除佩饰以外,端午节还有用雄小儿在额”的习,其意也在于借辟邪

额,时端午节以雄涂抹小儿习俗可驱避毒。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小儿,一借雄以驱毒,二借猛(“”似的额纹,又为兽中,因以代)以邪。清富察敦祟《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间,以避毒物。”除在额、鼻涂抹外,亦可涂抹他,用意一致。西《县志:“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足,……谓可却。”

长命缕,时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延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五色结而成索,或悬于首,或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帐、摇篮等,俗谓可避灾除、保佑安康、益寿延。此物的形制大体有五:单的以五色丝线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系臂,避,令人不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制成小虎粽子、壶樱桃桑葚,以彩线穿之,悬于钗,或系于小儿。”其中唐时,更有廷赐大臣此种物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史·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续命缕分赐百节日以入。”

香包香包又叫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成的,内装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排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扑鼻。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珠。令小儿带之以吸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的雄粉,发展成装有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健身,一般喜欢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娃娃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万如意夫妻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的,如豹子;猴子上竽、斗赶免等。青年人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姑娘很早就要精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前送给自己的郎。小伙子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对象心灵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瘟疫也易流行;加上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俗,如采,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等,看似迷,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医药卫生,是人民群众疾病、毒斗争节日。今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节知识内容资料篇8

端午的卫生习俗

①采。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以蠲除毒。”《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五日,竞采杂,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蛤蟆记载,亦是制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蛤蟆,说是可以消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之传说。又如湖北于端午“采百”,亦采之俗。采是因端午前后草药成熟,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兰。端午日洗浴兰是《大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的佩兰,有,可煎沐浴。《九·云中君》亦有“浴兰会沭芳”之。《荆楚岁时记》:“五五日,谓之浴兰。”《五杂俎》记代人因为“兰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蒲、凤仙白玉兰;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大、蒲、桃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

③饮蒲、雄,以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草本植物,生在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花序根茎可做料,也可入)或镂或屑,以冷。”蒲芳香,有爽之感,后来又在中加入雄砂等。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也……而又以雄饮之。”应京《令广义》:“五日用辟邪解毒,用染额胸,无会虺(古上说的一种毒)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料出售,包括雄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后再用菖蒲蓬蘸洒墙壁落、门窗下等,再用小儿鼻、肚脐,以驱毒,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使小孩带有的印记,以用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洒于室内可消毒,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制凉。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野采草药,熬凉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荆楚岁时记》:“采以为人,悬户上,以禳毒。”这是由于为重要的植物,又可制绒治,灸穴,又可驱。五文含最多,(此时正生长旺期)所以功效,人们也就争相采了。除采扎作人外,也将扎作形,称为,《荆楚岁时记》注文:“以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之。”同时也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清嘉录》卷五:“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悬于户,皆以却。”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被认为是象征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祟。另外还焚烧蒿等以驱赶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挂于相上,传说是锁的铁链子,可驱辟邪

与采、采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斗百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装饰艺术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