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端午节的习俗介绍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4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2023端午节习俗介绍

端午节有着很多不同的意义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送离五瘟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下小编为大整理的端午节习俗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ng>端午节习俗介绍ng>

我国民间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龙舟

龙舟,是端午节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屈原投江死去,多人划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五日划龙舟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以免吃掉屈原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时代就有了。在急鼓中划刻成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龙舟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革命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结彩,来往穿梭,下,情景动人,别具趣。贵州人民农历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以庆祝插秧胜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龙舟纪念古代英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在南方的不少临江地区,每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龙舟竞赛活动

乾隆二十九(1736),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寺半友谊。现在台湾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举行“屈原杯”龙舟。1991616日(农历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举行首届国际龙舟。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龙头“上红”(披红带)后,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即晴)。然后,参加祭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

端午节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其由来已久,样繁多。

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茭)包状,称“”;用竹密封烤熟,称“”。东汉末,以草木浸泡,因中含,用菰成四形,煮熟,成为广东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原料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 时人《岳阳记》记载:“俗以菰,……煮之,合烂熟,于五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一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中掺杂禽兽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已“莹如”,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朝时,已有“蜜饯”,即果品入诗人苏东坡有“时于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台亭阁、木作的广告说明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时期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变革为箬,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猪肉松子仁、子、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要是用塘边盛产的嫩芦苇,也有用竹的,统称粽叶粽子传统形式三角形,一般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中掺小豆的叫小豆,掺红枣的叫;谐音为“早中”,所以吃的最多,意在读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考试的当,早晨都要吃,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考生吃。

粽子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吃过蘸的甜之后,要再吃蘸鸡蛋“压顶”。据说吃五里的煮鸡蛋不生疮;把粽子里煮的鸭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痛。

一直到今,每初,中国百姓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北京;南方则有豆鲜肉火腿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代表。吃粽子风俗,千百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装饰香囊内有砂、雄,外包以,清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插柳,端午插”。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都洒扫庭除,以菖蒲条插于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龙船花,制成人形或形,称为人、;制成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用以驱瘴。

,又名蒿。它的都含有挥发性芳香。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有理、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绒”,是灸法治的重要材。

菖蒲是多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是提通窍、健骨消滞、杀药物

可见,古人菖蒲是有一定防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人们在这一洒扫庭院,挂枝,悬菖蒲,洒雄,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端午节,则是我国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馗像

馗捉,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都悬馗像,用以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讲武回,疟疾大发,梦见,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贵妃之香囊皇的笛,绕殿而跑。大则穿蓝袍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吞下。皇喝问,大奏曰: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妖魔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子,照中所见馗捉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贴,以驱邪魔。

相传馗为唐代人,到长安应试考中状元,因其貌不扬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后来托唐明皇,决歼除天下魔鬼。当时皇宫内正闹邪,唐明皇召大子依中所见,馗捉》。并将此悬挂后宰用以驱妖邪,中遂得安宁。唐明皇加封馗为"驱魔大",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魅,立下大功,后传说玉帝封为"驱魔君"。人们在端阳悬挂馗像,用来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五日,以五彩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缯,一名五色缕,一名索,辟,命人不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大人后第一件大便是在孩子腕、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里。据说,五色线儿童可以避开的伤害;扔到里,意味着让河水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银样鼓儿,花花扇,糖果子、小,。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相和,用红匣子盛裹。自五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次日首,与五色供养。又钉人于上,士庶递相宴赏。

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形,或带或钉上,以禳赤舌,又谓之搐”。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珠。令小儿带之以吸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的雄粉,发展成装有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躲五

农历,酷将临,瘟疫滋生,古时称五为"恶"。并认为五初五日是不吉日子。这一父母要将未满岁的儿童带到外婆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娘家,在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草帽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故端阳又称做"送时节"。

9、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壁虎五种毒。"端阳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人们便在上贴上剪的五毒,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上再扎上一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的良好愿望

10、滚吃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放在儿童的肚上滚动,然后剥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所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早晨,全国部分地区习俗是煮食新,以疏通血脉消毒

12、破

江苏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是日,在一清水里放适量,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据说可以防治玻雄有杀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

13、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游玩一,并在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内吉平安。

14、剪彩葫芦

用彩色剪成葫芦状,于端阳倒贴于首,取将毒倒出之意。

15、饮雄黄酒

是一种中药材,中医书籍说雄能治百毒、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五日饮雄菖蒲,可除百疾而禁百"、"带雄不怕"等俗言。在碘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调配雄来涂抹毒蜇伤和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曾描绘:端阳许仙法海,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并在儿童、鼻、额上涂抹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有毒,不宜内服。

ng>端午节由来ng>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联齐抗,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的过程中,写下了忧忧民的《离骚》、《问》、《九》等不朽诗篇,独具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于公元前278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五日,在写下了绝作《怀》之后,抱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只,在江上来回去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饭团鸡蛋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龙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晕蛟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外缠彩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的五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风俗;以此来纪念诗人屈原

ng>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ng>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划龙舟

端午节为每农历初五,又称端阳、午日、五等。端午节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龙舟,挂菖蒲、蒿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习俗。“端午节”为国家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或铜金箔做成,形状小人,亦有另加、铃、缨及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五五日)人以金银制为繁缨、、铃诸状,骑人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人同意,只是以帛易《江·小:“杭俗,健人即人,而易之以帛,作骆状,妇人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摇,纯为妇女装饰品(献》注)。儿童上还会用雄黄酒上一个“

端午节民间传统习俗——豆

旧时端五妇女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摇,一说即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遗纪》:“江谁南北,五日钗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合、乌、、百兽之形,八。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绒陀,排蜥蜴,又螳蜘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盖,绣繁缨,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不可胜纪。”

ng>端午节风俗ng>

1、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午日,用刻形的舟楫载上古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五日为枭羹以赐百。以恶,故食之”。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食品

3、饮蒲、雄,以洒喷。应京《令广义》:“五日用辟邪解毒,用染额胸,无会虺(古上说的一种毒)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此俗流传较广。

4、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通、榕、菖蒲用红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上。因为菖蒲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剑,因为生长季节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叶片呈剑型,插在可以避邪。

5、香包香包又叫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成的,内装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排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扑鼻。

6、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五五日为恶、恶日,诸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躲端午之俗。

ng>端午节风俗习惯ng>

节日习俗: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馗像,迎、躲午,帖午符,悬挂菖蒲艾草...

节日饮食:“粽子厨房艾叶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一望麦儿。这儿端阳,那儿端阳,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端午节习俗大同小,而端午节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