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情商高的人就是内心戏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6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为什么说情商高的人就是内心戏足?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大家都体验过“祸从口出”,也因为表达不当得罪过人。那那些情商高的人都是怎么说话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原因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情商高,就是内心戏足够

  文/大将军

  研究心理学这么多年,有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情商高的人都是怎么说话的?”,看来大家都体验过“祸从口出”,也因为表达不当得罪过人。

  这个话题其实很难一概而论,但我最近遇到的一件事,启发了我该如何高情商的说话。

  前两天我去换表带,一进门就看见接待我的店员脸上挂彩了,有淤青还有结痂,很明显的几块伤痕。

  这是我第三次跟他打交道,绝对不算陌生,但也算不上是朋友,定义为“熟人”比较合适。

  如果你是我,看到他脸上的伤会怎么反应呢?

  我列举了最可能的三种选择:

  A.不问也不提B.直接问“你脸怎么了?”或者“你怎么受伤了?”C.假设型提问“你的脸是摔倒/打架/撞到哪里了吗?”

  这三个不同的反应,直接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选A:

  是最保险的但也是最没有温度的,毕竟人家跟你有来往,这种方式对拉近关系或者以后继续来往没有帮助,可能也会让这一次的接触变得程式化;

  选B:

  体现了关心,但也冒失,也许他并不想解释为什么受伤,毕竟关系并不是很亲近,所以给对方出了个难题,不知道表达的尺度在哪里,关系程度可能继续僵持在这里,暂无变化;

  选C:

  体现了关心,但可能会引起反感,带着自己的预设去提问,显然是已经带了主观的评价和感情色彩,搞不好就会让对方误会你看低了他,拉远了双方的距离。

  没想好之前,先闭嘴。

  当然,在看到他脸上挂彩的第一瞬间,我也没有办法迅速分析ABC的利弊,所以,我一开始直接选了A(后面我做了其他反应),什么也不说,什么也没问。

  事后复盘的时候,我觉得一开始选A是最正确的,我经历过祸从口出的时刻,嘴比脑子快,没怎么思考就把不合适的话遛了出来,这也是我后来经常会提醒自己的一点,如果没想好怎么反应,那就先闭嘴。

  很多低情商的表达,其实未必是不会说话,而是话太多,没能充分判断情境,也没经过整理和思考,就急于开口。

  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我的经验是先观察,再决定怎么说。

  后来我做了什么反应呢?

  拆装表带的过程需要一点时间,两个人都沉默不语会更别扭,对方不愧是销售,他先破冰,从一个万能的天气话题开始问我,气氛就轻松了很多。

  知道了他有意愿沟通,我胆子也大了一些,再加上脑子里迅速整理过怎么问合适,我想到了一句相对迂回的问法“脸上的伤疼不疼?”

  多触达感受层面,少打探事实。

  为什么我最后选了这句来问?

  它是关心,并且关心的是感受层面,不打探事实,能让对方有更大的舒适度,像B和C那样的提问方式,就难免带着“猎奇”和“窥探隐私”的嫌疑,但问“疼不疼”很柔软,也能让对方卸下防御。

  如果他愿意聊受伤的原因,他可以选择主动自我暴露,如果他想回避,那只要简单回复“不疼,现在已经没事了”就可以继续其他话题,这个提问留了余地给对方,但是你的关心对方也能get到。

  店员是个很开朗的人,他给我讲了受伤原因,着急赶车的路上摔了一跤,不仅是脸,身上也擦破了。

  考虑对方感受,也考虑关系的程度。

  说到这,故事还没完,你们可能觉得我戏多,本来就是个普通摔倒,至于反复思量才问出一句话吗?人与人之间不能简单点吗?

  嗯,这也是我以前思考过的问题,但我的答案也很明确,人与人之间没办法简单,人性是复杂的。

  你想简而化之的前提是,你跟这个人有足够的亲密和默契,以及能足够包容彼此的相处环境,可以说99%的人际交往都做不到这一点。

  就连你跟父母、跟爱人都未必达到,审慎一点,养成好的表达习惯,关系才能变得融洽。

  所谓高情商,真的需要内心戏足够,既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也要考虑关系的程度,至少你先换位思考,你自己在这种情境下喜欢听到什么样的话。

  开玩笑要谨慎。

  即便是这么普通的小事,其实也会引起误会和尴尬,故事继续,后来出现的一个姐姐就是个反例。

  快装好表带的时候,已经是下班时间,附近其他店的一个店员姐姐刚好经过,她走进的第一句话就直奔主题“小王,你这脸被谁打的?你媳妇家暴了?”

  听到这句话会让人舒服吗?

  虽然知道是开玩笑,但还是给回答者出了难题,说“是”不符合真实情况,说“不是”又像在掩盖事实。

  男店员情商是真的高,他的回答我觉得无可挑剔“这得找个练散打的媳妇,我才会这么惨吧?——用玩笑拆解玩笑。

  但是关于到底为什么受伤,他没有提,只是转移话题聊起了下班的事情,进来的姐姐可能也觉得无趣,寒暄了几句就走了。

  这句C型提问,真的没起到好的作用,说不定还引起反感,男店员没了沟通意愿,可能也没把这句话当关心。

  这位姐姐的心意我懂,关系熟络,又不想把话题搞的沉闷,所以自以为插科打诨很讨巧。

  但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幽默”和“玩笑”还是要慎重,因为尺度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让玩笑成了嘲笑。

  相对私密的话题要单独说。

  还有一种可能性,那位姐姐跟男店员比较熟络,关系也很亲近,平时经常开玩笑,原本无伤大雅,但姐姐忽略了情境因素。

  玩笑是属于两个人的幽默,尤其是她的表达还涉及到隐私,所以有第三方、第四方在的时候,不适合聊相对私密的话题。

  多人聚聚集的场合,最容易暴露“低情商”,因为每个人之间的交情和关系亲密度都不一样,情况比较复杂,这个时候人际交往要遵循“向下兼容“原则,就是要按照最不熟悉的两个人的关系标准来沟通。

  比如有我在场的时候,姐姐提到男店员的婚姻关系,其实是越界的,没有考虑到我只是个相对陌生的人,结果男店员尴尬,我也尴尬,但如果只有他们两个的时候,聊这个话题或许非常自然轻松。

  你看,情商高的表达,其实没有一成不变的对和错,好或坏,同样的一句话,未必会达到同样的效果,它取决于说话人,也取决于听话人,还要考虑场合和情境。

  虽然复杂了一点,但可以像我一样,从经历的一些小事里提炼出一些方法,下次表达前,想想这6点总结,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没有思考周全之前,少说话就少犯错,不要急着表达;

  多谈感受,少打探客观事实,给对方回旋余地;

  考虑对方感受,也考虑关系程度,切忌交浅言深;

  开玩笑要慎重,也要了解对方是不是个喜欢开玩笑的人;

  多人场景下,沟通遵循“向下兼容”的原则,多聊安全话题;

  相对私密的事情要单独聊,或者等对方主动提起再展开话题,

  好好说话是情商,也是技巧,或许多一点“内心戏”,就能减少一点沟通的障碍,让你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更美。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