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戊戌变法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ndent: 0px; text-align: center;">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历史背景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康梁的维新思想: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理论著作: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①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基本主张: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②发展 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 儒家思想 相结合。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3.百日维新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3.失败原因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4.历史意义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高考真题例解】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据《清德宗实录》等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根本不同。(1)问可从两者的形式、侧重点、学习的对象方面入手分析。(2)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态度、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实质”要突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维护其统治是根本目的。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阅读下列材料: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早期维新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不主张废除之,而是建议清政府据理更改。他们认为: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材料一 “夫不许通商,或可借以启衅。欲行增税,断难因此兴戎……”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材料二 “每届各国修约之期,必加其税,不出十年,中国税则不亚欧洲各国,商民可富,饷源可充。中国转亏为盈,转弱为强之基,实在于此。”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以上摘自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材料三 “今欲顿弃前约,彼必不肯从也,是莫如存其名而去其实,使彼相忘于不觉。……此诚省事之良法也,‘利益均沾’之文不必去,而其弊(条约的弊端)自去矣。”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薛福成《筹洋刍议》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材料四 改约是公理,必然能胜强权,改约是论理而非论势。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请回答: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根据以上材料,评述早期维新派建议清政府更改条约的主张。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要求:内容应包括早期维新派建议更改条约的目的、主要途径及其评价。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答案](1)目的:克服不平等条约的弊端,富民强国。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途径:据理更改对外条约,每届修约,加其税;存其名而去其实,以公理战胜强权。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3)评价:改革是反对外来侵略的一种方式,但对外国侵略者的本性认识不足,体现了早期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相似联想记忆法(横向、纵向)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很多历史事件其发生、发展的特点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是客观事物的某种联系。相似联想记忆法是反映客观事物这种联系的方法。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浓缩记忆法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浓缩记忆就是要抓住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的字眼,把繁杂的识记材料家以概括和压缩来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浓缩记忆法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内容浓缩法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内容浓缩法就是将材料内容的核心进行高度压缩或分解,用最简单、最本质、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如《中英南京条约》,可将其内容浓缩为?割地、赔款、五口通商、议定关税?。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字头浓缩法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字头浓缩法就是将句子、短语或词的字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尤其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忆丝绸之路的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浓缩为?长河新,安西大?。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3)数字浓缩法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数字浓缩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地(啄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4)口诀浓缩法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口诀浓缩法就是以整齐押韵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记忆的内容。如我国封建朝代歌:?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统一王朝共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3、网络记忆法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掌握历史全貌,要理清历史脉络,对历史阶段进行整理,使头脑中零碎的知识走向网络化。例如,从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的历史可作如下梳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这段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2)在这一历史时期,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战争、第二次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另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掀起了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大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3)书本上其他章节的内容都可以看成是这八大事件的?附件?。例如,禁烟运动是战争的前奏;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