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5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中学故事写的都是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书中不仅有优美的文字记录,还在每一篇的故事中插入了精美生动的彩画,让我在读书时可以身临其境,时而幻想在童话王国里飞翔,时而在神秘境地里探险,时而穿越到久远的古代,时而又回到熟悉的现在,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精彩民间故事,欢迎查阅。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在湖南沅陵北溶乡有一座大山名碣滩山,碣滩山位于县城东北五十公里处的沅水江畔,这里峰峦挺秀,林木苍翠,重云积雾,湍急的沅水在滩头激起层层浪花,被江风雾化后飘然缭绕,使碣滩山终年笼罩在云雾之中。高山云雾出好茶,驰名中外的碣滩茶便出产于此。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北溶的沅水江畔住着父女俩,老爹六十有八,身板硬朗。女儿年方十八,模样俊俏。因这女娃是老爹五十岁那年在河滩边捡来的,人们都管这女娃叫“捡妹”。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老爹一辈子在沅水河边码头摆渡为生,因家中无茶,口渴时只能将米炒焦,然后用开水将“糊米茶”冲之而喝。懂事的捡妹常想“要是有杯香茶能帮帮阿爹解渴,那该多好啊!”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一天夜里,捡妹睡梦中朦朦胧胧来到江畔山坡,爬上山顶后,发现山上有一块坪,坪里长着一些似竹非竹、似草非草的茶树。在绿蓬丛中,有几个穿红着绿的姑娘说说笑笑,穿梭般的采摘着茶叶。捡妹正欲上前施礼,问个端详,只见一团云烟飘过,姑娘们便无影无踪了,茶树上留挂着一把银色的茶壶……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梦醒后,捡妹惊奇地发现,枕边竟然搁着那把银色的茶壶。第二天清晨,捡妹疑疑惑惑,提着篮子,背着背篓,好奇地沿着梦中意境,从江畔上山,去寻找昨晚那些姑娘。她踏荆踩棘爬上山坡,不见姑娘们踪影。正愁无路可寻,突然,从刺蓬里窜出一只白兔,捡妹便追着白兔跑。跑着跑着,眨眼间,白兔钻进了一个岩洞,她也跟着进去,出了山洞,她一下子懵了,白兔不见了,只有云雾在眼前飘荡。再弯腰细看,发现自己已到了梦中的坪里,一蓬蓬青翠欲滴的小茶树,畅着嫩尖,伸着细叶,仿佛在向她致意,她乐不可支地一朵一朵摘了起来……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篮子和背篓都装满了,捡妹欢笑的唱着山歌回了家,经过炒焙,茶叶制好了,捡妹泡了一杯茶端给阿爹,顿时满屋飘香,阿爹品一口,拍手叫绝,连连称好。捡妹不断的从山上采摘茶叶,供阿爹和乡亲们喝。乡亲们及过往客人们喝到捡妹泡制的茶水时,无不赞扬。捡妹也常带穷困乡亲们去那山上采摘茶叶,并教乡亲们制作茶。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捡妹发现好茶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被当地一个财主知道了。财主便带人来到捡妹家,要她指引茶山在何处,并“请”捡妹去他家专门为他制茶,捡妹不甘心好茶被财主霸占,断然不肯指引茶山位置,婉言拒绝给财主制茶。财主于是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打死了捡妹的老阿爹,然后蜂涌而上去抓捡妹,捡妹见状,手提茶壶便跑,财主和家丁随后就追,追到沅水河滩边,眼看就要追上了,捡妹将茶壶朝后掷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茶壶变成了一座大山,将财主及其家丁压在山下。那山上忽的长满了茶树,茶树上并开着白色略带黄色的茶花。只见捡妹从茶花中隐隐而出,踩着祥云飘然而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然而,山上的茶树却越长越葱笼,北溶当地人也学会了制作茶叶,他们制作的茶叶也越来越香。为纪念捡妹制茶,北溶当地人便把那河滩叫“捡滩”,茶壶变成的山叫“捡滩山”。后来,因当地方言,将“捡滩”和“捡滩山”逐步演化为“碣滩”和“碣滩山”。至今,那碣滩山南面的主峰仍叫银壶山。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又过了很多年,传说1300多年前的武后专权时,唐高宗的第八个儿子李旦被其母武后贬到辰州府沅陵县张家坪乡(今凉水井镇)胡家坪村,发配到当地的胡员外家为佣人。日久天长,李旦与胡员外那心地善良、美如天仙的女儿胡凤娇产生了恋情,二人相约不论日后发生什么事,都一生一世相爱。后来,武后退位,李旦回朝当了皇帝,称唐睿宗。这睿宗也是个痴情人主,不忘苦难恋情,便差人把胡凤娇接回京都,御赐为妃子。官府将娘娘胡凤娇用銮轿从胡家坪接至辰州府,再派官船由辰州府顺沅水东下送常德府去京城,官船行至北溶碣滩,突然遇到大风,为了避风停泊在碣滩。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官船停泊之际,凤娇娘娘忽闻到一阵清香,回眸但见这座被沅水环抱的小山,峰峦峻秀,茶园苍翠,山上有一座仙鹤亭,亭内凉风习习,正好停下来一歇。凤娇娘娘一行人登上碣滩山,品尝到乡民敬献的碣滩茶。看那碣滩茶为绿茶,其形、色、香、味均很独特,外形条索紧细,挺秀显毫,色泽绿润,内质香高持久,有栗香气,滋味鲜醇甘爽,饮后回甘,冲泡后汤色黄绿清透,杯中茶叶时起时落如银鱼游翔。更有趣的是,近者因“醉”而不闻其香,远者因“渴”倒倍觉芬芳,一人品茶满屋香气。凤娇娘娘觉得甜醇爽口,十分欣赏,赞不绝口,便带回朝廷。唐睿宗也觉此茶不错,龙颜大悦,赐给文武百官品饮,大家都异口同声赞赏。清香爽口的碣滩茶从此被列为贡品,每年朝廷派人来监管督制茶叶,作为贡茶上贡朝廷。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早年间,河南省有个姓朱的秀才,自幼与邻村金家之女定亲,18岁上将金氏娶过门来,小两口你恩我爱欢乐无比。谁知没多久,二老相继下世,家道中落,日子一下陷入困境。朱生从未理过农活,拿不起锄弄不动镢,这可咋办?本家有位大叔长年在关东开药铺子,这年回家探亲,看他生活困迫,便有心带他下关东吃劳金,小两口一商量,朱生便跟大叔去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吃劳金有个规定,不到3年不准回家。朱生一去就是3年,头一年在内打下杂,第二年在柜房里帮忙,第三年才让坐铺子学医道。3年内朱生起早贪黑吃苦受累且不说,3年到头熬得好不容易,一准探家,朱生便去向大叔告归。大叔看他回家心切,便给他结算了工钱。朱生拿了银子便星夜往回赶路,数日后的傍晚来到自家村口,正要进村回家,忽地又想,我离家这么多年,妻子在家能耐住寂寞吗,该不会找个男人混混吧,不妨我今晚偷偷看看究竟。想到此在村外等到辨不清人时,这才偷偷进村,摸到自家院落,一看屋里还亮着灯,金氏还未睡觉,自己便蹲在角落里听动静。不多时,果然从外进一人,一进院关了门,然后就进了屋。只听金氏说:“来了?”那人说:“来了。”“来了咱睡觉吧。”朱生不知这人是谁,来窗下悄悄湿纸破洞往里一看,原来是东街张发。朱生在外心里好不自在,恨不得闯进去将他二人生吞活剥方解心头之恨。可是又一想,果真闹将起来,把她逼上绝路,落得鱼死网破不可收拾,对自己也没好处,给张发弄个名声狼藉,也白白结下冤仇。思来想去正无主意,屋里忽又说话。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张发说:“我好饿呀。急着来哩也没吃饭。”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金氏说:“昨天你拿来的荞麦面,我包了饺子,还给你留着哩,我这就去煮给你吃。”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说话间金氏下地捅火坐锅,边煮饺子边说:“这二年亏你帮补不少,不然我可没法过来。”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哪里话!虽这么说,要让你男人回来知道了咱的事,说不清要恨死我哩!”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3年到了,恐怕他也该回来了,他回来若知道我在家的苦处,也就不该怪你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他若回来了,你有了依靠,我就不来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说着话饺子煮熟,二人各盛一碗吃起来。朱生在外听得屋里无了动静,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齐涌来,思想一阵,最终还觉得忍为上策。一个弱女子,3年来在家苦熬日子也够难为的了,亏她心里还有我。且不去撕破脸皮,妻还是妻,夫还是夫。待明日略施小计,给金氏一个警告,劝她日后改过也就罢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朱生想了想,到五更听门一响,张发去了,他也悄悄出去到村外溜达一阵,天亮后才回了家。进门金氏一见朱生回来,喜不胜喜,连忙烧火做饭,问这问那。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你咋一大早就回来了呢?”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还不是想你想的,急着回来赶了一夜路。”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金氏听了,自觉在家对不起朱生,心中不安,连忙倒水端饭忙个不停。饭后朱生故意看了金氏一阵说:“我看你面色不好,是否我离家3年你在家混了人了?”说罢一笑。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金氏脸一红说:“哪有此事,是你多心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不会,我在外学了本事,你混不混人,我一摸脉就知道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真的?那你给摸摸,我看准不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说着金氏把胳膊伸过去让朱生摸。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朱生把手指按住金氏手腕,故意仰脸琢磨一阵说:“你这脉,忽哩忽嗒,混着东街张发,昨夜里办罢事,吃的是荞麦面疙瘩。”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哟!还真能摸出来,连吃的荞面饺子都知道了。那时乡间女子不懂这些,信以为真,哪里还敢隐瞒,只好向朱生说了与张发相好之事。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朱生说:“以前的事就算过去了,我不去追究,以后可不许胡来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金氏连连点头称是。这日街坊都知朱生回来,张发自然不敢前来。数日后朱生想,到底我看他二人关系是断不断,遂又生一计同金氏说:“我给人家捎着个信忘了去送,今儿就去吧,路远,明天才能回来。”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同金氏说妥,朱生便故意从东街人多的地方走过,别人问起他便说去某村,明天才回来。果然张发闻信,到了晚上就又来找金氏。其时朱生早又溜进院子在角落里偷看哩,只见张发来叫门,金氏不给他开,只在屋内说:“你走吧,俺男人回来学了本事,一摸脉就知道了咱俩的事,以后就断了吧。”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就这样断了叫人多难受呀,我回去也睡不着,最后再让我摸你一回也算没有白来。”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那你就从门缝伸手摸摸吧。”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金氏心中也不忍,说着将门开一条缝,二人又亲昵一番,张发才离去。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次日朱生回来一见金氏又说:“看你身上又沾了外人气,昨夜张发又来过了不是?”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金氏这次没让张发进家,便不承认。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拿来胳膊让我摸摸。”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金氏伸过来胳膊,朱生一摸,笑道:“你这脉还是忽哩忽嗒,昨晚又来张发,虽然没有办事,隔着门缝摸了摸。”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金氏的脸一红低下了头,以后再也不同张发来往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从前,西湖叫做金牛湖。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那时候,这湖还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水,沿着湖岸是黑油油的肥沃的土地。周围的老百姓都在那里种着庄稼,用湖水来灌溉,稻穗儿长得圆溜溜的象一串一串的珍珠。农闲了,大家就湖上打鱼捞虾。人们和睦相处,过着安乐的日子。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在这湖底,住着一条金牛。只要天晴久了,湖水慢慢地浅下去,湖里的金牛就出现了:老远的就能看见它那金晃晃的背脊,昂起的牛头和翘起的双角,它嘴里吐出一口口大水,湖水立刻又涨得满满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有一年夏天,算起来已经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了,旱得湖底朝天,四周的田地硬得象石头,裂缝有几寸宽,嫩绿的秧苗都枯黄了。老百姓干渴得眼睛凹进去,浑身没劲。他们天天盼望金牛出现。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一天早晨,正当大家站在湖边盼望金牛的时候,突然传来“哞”的一声,只见金牛从湖底破土而出。它摇摇头,摆摆尾,口吐大水,霎时间湖水又涨满起来。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老百姓喜得流出了泪水,正在感激金牛,金牛抬起头,闪着亮晶晶的眼睛,“哞”地叫了一声,又隐没在湖中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这件事很快地传开了。地保传给衙役,衙役又报告了钱塘县官。县官一听,捧着肚子笑呵呵地说: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这真是一件活宝贝,要是把它拿来献给皇帝,一定能升官司发财!”当下吩咐手下人,赶紧去把金牛捉来。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那些衙役、地保匆匆跑到了湖边,抬头望望,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哪里有金牛?问问附近百姓,大家一见是衙门里的人,不是说没看见,就是悄悄地避开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衙役们没法可想,只得回报了县官。县官心里生气,拈着八字胡须,想啊想的,想出了一条坏主意。他对手下人说: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既然如此,就把老百姓都去叫来,把湖水车干。谁不来,就斩谁!”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住在湖边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都被赶来了。他们在县官的威逼下,只得架起水车,含着眼泪车湖水。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车啊车的,一连车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大家精疲力竭,最后那一天,终于把湖水车干了。果然,金牛卧在湖底,它那身上的金光照得天地通亮。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县官被金光照得连眼睛也张不开,但他还呼喝着衙役们,赶快下湖去抢金牛。说也奇怪,那金牛好象生根似的,掀也掀不起,抬也抬不动。老百姓都暗暗地在心里高兴。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县官一看搬不动,就对百姓说: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谁能抬起金牛,赏白银三百银!”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可是,老百姓都站着不动,气呼呼地不理他。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县官见老百姓不理他,就大声怒吼道: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今天若不把金牛抬起,就将你们统统杀头!”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县官的话刚说完,那金牛大叫了一声,象是睛天霹雳。只见飞沙走石,地动山摇,县官吓得面色如土,双腿发软,心想逃走,可是一步也走不动。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这时,那金牛转着圆溜溜的眼睛,站了起来,又仰天长叫了一声,从口中吐出一股白花花的大水,直冲县官、衙役,一下把他们全都卷到巨浪中去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立刻,湖水又满了起来。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从此以后,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现了,湖水再也没干过,人们忘不了金牛。他们在湖的旁边城墙上筑起一座高高的城楼,天天爬上城楼去盼望金牛。这座城楼,就是后来的“涌金门”。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人间天堂,果然名不虚传。古城楼塔,次第排列,茶馆酒肆,热闹非凡。鲁班游兴倍增,揣摸着苏州建筑的特点,迷乐其间。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鲁班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慢慢走过去,拨开围观者,看见一个身穿绸缎、头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发怒,青筋暴绽,瞠目竖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双手抱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运木起造,精心筹划,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经过测量,宝塔的确倾斜近十度。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富翁认为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也有损他的功德圆满,因此,亲自找工匠算帐: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要送官府严办。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这可难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卖儿卖女,倾家荡产也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如果把塔扶正,这也办不到,因为宝塔尽管是木质的,可依然有约百万斤,只能望塔兴叹!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鲁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 精彩的民间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