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阅读素养是阅读者为了达成个人目标、积累知识、开发个人潜力、参与社会等目的,理解、利用、反思和使用书面文章的能力。
1、理解、利用、反思。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利用已有认知结构去理解文本内容、结构形式,并且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完成对文本与自我的反思,从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或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2、使用书面文章。其实这里所说的书面文章不仅仅只局限于文字,还包括图片、表格、地图等,不论是电影电视,还是收音机录音,只要是蕴含了信息的材料,都可以被称为书面文章。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要迅速有效地从中提取出所需信息。
3、达成个人目标,积累知识、开发个人潜力,进而完成社会角色参与。前面说到阅读贯穿人的一生,阅读素养也体现在不用的社会情境中,从上学到找工作,从个体到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阅读的参与。培养阅读素养在积累知识,开发潜力以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作用就尤为重要。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如果说能力的获得是以知识为基础,那么阅读就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通过阅读可以激发思维,促进思考,从而提升能力。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上扔下一枚“炸弹” --“再不阅读,你连卷子都做不完。”
拿2019年全国高考一卷的语文试题来分析,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分为五大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阅读量达万字以上,分值占到70分。不仅如此,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乃至作文,无不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精准答题。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理解文字,才能更好地运用文字。中学语文教材(含阅读课本)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文材料库”,它前溯古人、后有来者,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外接异域文化,内纳各族文明,里面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而为什么学生往往到习作之时,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却无处落笔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读得太少。学生往往囫囵吞枣地读完一遍后便弃之不顾,根本无法达到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的目的,写起文章自然没有内容可言。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一味只追求“读个大概”,即只理解文章基本大意,从不去推敲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导致文章毫无章法结构。因此,教会学生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时的愉悦情绪,就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更不会导致好多学习效果。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学习方法指导的先决条件。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设置悬疑,引发兴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激励反馈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还可引用典故,利用幽默笑话,奇闻异事等来增添教学乐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每一次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古人从牙牙学语时便开始背诵四书五经,这些孩童难道懂得四书五经的道理吗?不是的,是日后他们不断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们逐渐理解。我们读诗也是一样,如果让你立刻背诵出一首诗,那你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大概是“床前明月光”一类的孩童时就读过的,至今已读过千万遍的这类型的诗了。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读文本,读到熟练,读出感情,学生大致也能品评出其中的韵味所在,这就能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升阅读能力也并非一朝一夕。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无所不窥”的阅读习惯,小到花草树木、人情冷暖,大到社会万象都可以成为我们阅读的对象,你阅读得越多,所思得越多,语文知识就会在你脑海中转化为你自身独特的感受,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此外,还应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只读只思考,终究不能化作行动能力。故我们在阅读名家大作时,除了读与思之外,还应背诵,若还能养成写读书心得、随笔感悟的习惯,那就真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水平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体现。语文阅读与语文素养是密不可分的,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应接受阅读的洗礼,感悟阅读的,去理解阅读的精髓,进而不断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