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冬至节气祭祖的习俗由来介绍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4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祝福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要知道祝福语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感动的、回忆的、开心的。每逢冬至降临,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写祝福语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冬至节气祭祖的习俗由来,希望能为你提供帮助!

冬至节气的相关内容推荐

二十四节气冬至快乐祝福语

小学生冬至吃饺子作文

2022年冬至国旗下讲话稿范文

走进冬至的世界五年级日记范文600字

冬至的习俗都有哪些_冬至7大习俗分别是什么

       冬至节气祭祖的习俗由来

首先,从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作品中来看。曹植在《冬至献袜履表》中讲:“千岁昌期,一阳佳节。四方交泰,万汇昭苏。”讲的就是冬至是个好日子,此后天地之气融合通贯,生养万物,物得大通,万物旺盛。古代称颂冬至的诗人词人很多,如南朝鲍照、北齐箫愨、唐朝杜甫、裴度、白居易、杜牧、韩偓、宋朝苏轼、范成大、吴文英、文天祥、明朝董其昌等。他们表达的多为“阳气从今地底回”的欣喜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用“土圭”(古代测日影仪器)观测太阳以确定节气的记载,有冬至日献袜履的礼制,有冬至日观云以占来岁吉凶或丰收或水旱的习俗。然而,我们从古代诗词中却没有看到过有扫墓风俗的记载。另外,从古代传奇小说中,我也未发现冬至祭扫习俗的描写。我喜欢从《红楼梦》这部社会百科全书中找一些历史的风俗记录,经阅,书中仅第十一回讲到冬至前后贾母特别关心秦氏病情的故事情节,因为按中医理论,逢节气是疾病恶化或好转的一个关口,但全书并无冬至祭扫习俗的描写。

其次,再从古代其他文献中看。《后汉书·明帝纪》注引《汉官仪》曰:“古不墓祭,秦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三伏为初伏、中伏、末伏;社有春社、秋社,指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腊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后定为腊月初八。这是秦汉皇帝供奉皇陵的礼制。据东汉王充《论衡·四讳》中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这是至今最早的民间祭墓的记载了。从这些典籍来看,无论皇室还是民间,都没有冬至扫墓的记载。另据清代《大兴县志》和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关于冬至的记载,只有“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的礼制,均无冬至扫墓的风俗。

后来,倒是从“百度”搜索上找到一些线索。“百度”有网友提供资料称:“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也就逐渐延伸为扫墓。”但是,当时觉得这条解说并无提供更有权威典籍的资料,所以尚不足信。

近些年来,偶阅书籍,找到了一些“百度”观点的佐证。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来,从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动。汉代的《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灵和祖宗,大家一起进酒肴,还要向师长和老人祝福,习俗与大年初一相同。据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陵祭》和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陵寝之祭》记载,对南京皇帝陵寝,明代朝廷有一套定期的祭祀制度,太祖的孝陵是一岁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而懿文太子陵寝却是一岁九祭,分别是正旦、孟春、清明、孟夏、忌辰、孟秋、中元、孟冬、冬至、岁暮。另据史载,明王朝迁都北京后,山陵建在天寿山,离京城有百里之遥,所以凡是遇清明、中元、冬至三节,一般只是令勋旧大臣至皇陵行礼,已再无皇帝亲自致祭之例。至嘉靖朝,才重新定皇帝亲自至山陵致祭之制,并且将其定为清明、霜降两节致祭。

由此看来,冬至祭祀祖先的习俗,在皇家和民间早已有之,但将冬至作为与清明并重的墓祭习俗,即使皇族也没有形成定例。至于民间墓祭风俗,更非冬至必祭的了。据明代姚旅《露书》记载,当时墓祭之俗,最常见的是清明、重阳两节上坟扫墓,已成明代普遍的习俗。惟有河南延津,在此两节之外,正月初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三天也属上坟之日。十月上坟,称为“送寒衣”。现在有些介绍中国习俗的书,讲到冬至有上坟烧钱、送寒衣等习俗,可能据于延津习俗的说法,但十月初一与冬至并无直接的联系,故此说不足为信。

由此看来,南方冬至祭祖和墓祭的习俗,并非先人传统,倒是近代老百姓自己的创造了。

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从上海、苏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区,都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但具体做法并不尽同。如在福建莆田,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扫墓,北洋则冬至扫墓的多,清明扫墓的少,清明比冬至节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扫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扫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扫墓。再如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合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那么,南方为何有冬至墓祭的习俗呢?经文博专家研究,福建泉州安溪长坑乡的扫墓习俗形成很有代表性。安溪大部分人家,都是在清明扫墓,与泉州大多地方无异。但是安溪长坑较为特殊,老百姓是在冬至扫墓。经调查,长坑冬至扫墓原因其实很简单——避开春耕大忙时。当地老人讲,清明时节,长坑雾气很重,土地湿润,常是阴雨连绵,加上地僻山高,山路不好走,又逢春耕大忙,遂改清明祭扫为冬至祭扫,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至于这一习俗从何时开始,早已无从考证。无独有偶,福建潮汕一带老百姓冬至扫墓的理由也如此。当地人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看来,南方的气候和北方不同,于是一些风俗形成也有区别。

墓祭的本义,无非是“保本追远”,以借助祭扫之礼寄托子孙孝道之情而已。所以,南方形成的冬至祭扫风俗,是老百姓根据中国墓祭传统习俗和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的产物,是南方民间生活历史的一种沉淀,也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的呼唤。

冬至的由来简介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不是最低。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的由来传说有很多种,传说最多也最可信的是,冬至起源于汉代,但发展兴盛于唐宋时期,一直延续相传至今。汉朝以冬至为“东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东”,这一天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家假期,要放假休息。《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很隆重的。而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也要和皇帝一起庆祝。

节日存在的意义

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古人认为从冬至的那一天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大利的日子。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一个循环开始了,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为“大吉之日”。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智慧结晶。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