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5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如何写好新课标学习心得?看看吧。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1)
“新课标”的实施确实是给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而的活泼与可爱,并且不乏思想上一次次的灵光闪现、不乏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思考,同时也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本学期,有幸参加市教研室组织一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下是我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务必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我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我不仅仅会教,并且有自我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一样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贴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终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务必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资料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资料,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资料,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务必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____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好处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构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活力和用心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到达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从正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搞笑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欢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合作、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齐,让我们与新课程一齐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欢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2)
经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从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经过新课标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
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讲授新课程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学科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一样教学资料,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整体提高。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供给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供给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到达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进取探讨,总结经验。
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3)
十分有幸参加了本次江苏省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培训,本人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__年版),开阔了视野,有了全新的全面的体验。《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观察、重操作,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体验性经验。其次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地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生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下面本人就结合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进行浅淡。
例如,数轴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由教师发出-3,1、大于2的数等指令,符合教师指令的同学要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学生通过扮演实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游戏,既掌握了知识,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又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本人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整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剪拼法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知。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远比我们老师口头说教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老师应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这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和核心。没有经历数学活动,就谈不上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4)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看成绩,注重结果,轻过程,课堂上教师安排好一切。教师把重点、难点分析透彻,再讲解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生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变老师教为真正学生动手探究,不怕学生出错。走下讲台,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互相充当老师,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有创造出这样的氛围,才是学习的环境。学生讲的可能不是很圆满,应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有一定难度的题进行点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根据学生情况,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知识。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以上是我实践新课改的点滴体会和看法。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践者,我坚定新课改方向不动摇,对生物学课改的过程不断进行探索,伴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会一路实践一路总结,在课改中成长,当然也会在课改中收获,我坚信新课改是振兴国家教育,适应国际潮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唯一选择。只有改革旧课程才是教育的出路,我会继续发挥新课改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课改一起成长。
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5)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认识到成功的教学一定要以课标为指导,在教学中多思多想,提高教学技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我们教学要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和载体,逐渐实现多层目标的整体达成。
新课标明确提出:“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
我觉得“以知识技能为载体”是在告诉我们要重视“四基”的教学。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等等的关键。这就决定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四基”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备基础内容时要重视学生过程的体验,知识的全面掌握,备课要精要细要关注全体学生来备,要重视课堂检测及生成;要务实,要关注全体学生。
二、以“教学活动”为主体和主线,通过“再创作”建构起学生自己的“数学现实”。
新课标 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了“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一条中主要再一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就与“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实现了统一。教学过程要体现这一理念,就要建立一定的课程模型,如: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要求我们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活动,如更多地设计观察、操作、演算,以及归纳、猜测、简单推理等活动,从而获得对对象的认知。除此以外,观察、实验、抽象、探索等活动也是课堂上的重要教学形式。
三、转变观念,注意教学中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
苏霍姆利斯基说:“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新的课标的提出为我们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发我们对教学新的思考,使我们能够提高教学能力。
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6)
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7)
前些时候,县教研室组织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回来后,我又通读了一遍。读完后,我对语文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也有了更明确的目的。
在这次新课标中,一些修改过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加人性化和有针对性,对于传递祖国的汉字文化无疑是更有益的。现在我针对第二学段的目标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新课标在识字和写字目标上减少了会写字的数量,减轻了学生会书写汉字的负担,也减轻了一些学习压力。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新事物多了,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也更强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却仍然把他们牢牢锁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让他们失去了开发自己兴趣和培养自己爱好的时间,适当的减轻一些学习压力,可以让学生尝到更多的童年乐趣,在这些童年乐趣中积累的经验和经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会有促进作用。
2、在阅读目标上增加了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要求。学习贵在有疑,针对疑问可以提出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现在的教育还是停留在教师讲授的阶段,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和能力都不足,而发现学习已经几经论证,是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发现问题,并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而反三,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3、习作目标中指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个目标的提出比原先“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更具体,也更明确了。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有更清晰的.思路,也更有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生动有趣,在写作时突出重点,抓住细节描写。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越来越贴近生活和释放学生天性以及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改进的一面,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有更大的进步。
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8)
培训了两天的20_版语文新课标内容,使我们了解了修订版课标与20_版课标有哪些区别,20_版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及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理解和落实课标精神等等。
一、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
20_版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0_版则作出如下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或“完全学会”,教学中,我们需合理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度”,切忌拔苗助长,以免违背学生成长规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二、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
1、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规定,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里,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不过,和老版语文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对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有所降低。
虽然低年级和中年级在会写字数量上的要求降低了,但对于中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多识少写更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会写字量减少了,但“新课标”对写字的质量要求提高了。一至二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就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到了五六年级,则要求硬笔书写楷书整齐美观,并有一定速度,同时能用毛笔写正楷字。对于初中生,则在硬笔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会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并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之美。
为了能让各个学段的学生达到书写的要求,语文“新课标”还在第三部分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求,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提高书写效果。
书写习惯其实是跟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很大关联的。可以说,加强写字教育,其实也是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这句话道出了写字的重大意义。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践行《新课标》的指示,更加认真地指导学生写出一手好字。
2、写作
20_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_版课标回归“习作”的定位,删去20_年版本中高年级“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有利于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扎扎实实打好作文的基础,我们追求的是静下来搞语文、学语文、品语文。
总之,这次新课标培训让我这个刚涉及语文教学的老师感悟颇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有了奋斗的目标,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
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9)
《新课程标准》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第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第二、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哪些变化,有哪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第三、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沟通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中小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篇10)
本学期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作为一名老教师,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今天,我就从加强朗读训练,创设感悟情境,学会审视语言等方面入手来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主的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朗读,在朗读声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最有用的手段和方式,也是训练语感的最有用的方法。
我通常都是先范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朗读的导向,让学生在模仿中感染语感。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自行朗读,体验情感。尽可能的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乐于展示自己,把自己的体验传导给他人。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感悟
在多年的教学中,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深奥的或情深义厚的语言文字,仅靠简单的分析,学生往往难以作出深刻的理解,而让学生领悟文字感悟语感,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感受,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物等创设情境,提供想象,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把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再现眼前,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
一篇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多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因此,课文中的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语句,更需要我们细细比较和品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让学生找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通过互换、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进而形成语感,培养语感。
三、学会审视语言,在咬文嚼字中感悟
“咬文嚼字”是培养语文意识的基础。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就能从寻常的字眼中读出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感受文字的意蕴。
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捕捉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之花,多方法,多形式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力求对学生进行语感的潜移默化。例如巜少年闰土》一课中,“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我抓住“捏”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捏”,而不是“握”或“抓”?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的语言精妙,进而培养语感。
这次的《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让我有了对语文教学的新体会,我将更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