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什么传统风俗_汤圆冷水煮还是热水煮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6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元宵节有什么传统风俗,以供大家参考!

元宵节有什么传统风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汤圆冷水煮还是热水煮

汤圆用热水煮。先把水烧开,然后放入汤圆。改小火,以不要让水沸腾起来为宜,如果水沸腾起来了,可以适当的加点凉水下去。轻轻的推动汤圆,不要用力搅动,用力搅动汤圆就会破皮。煮到汤圆浮在水面上就可以吃了。

汤圆为什么不能用冷水煮

煮汤圆不能用冷水,否则煮出来的汤圆要么就是夹生的,要么就是糊的。如果用冷水下锅,冷冻过的汤圆,没法通过高温迅速凝结其表层的糯米皮,使其很好的包裹住内部的馅料,保证接下来煮制的过程中不发生煮烂、露馅的现象,而热水下锅煮汤圆就可达到这个目的。

汤圆煮多久

新鲜的汤圆煮7分钟左右即可,看到汤圆浮起来了就差不多好了。速冻汤圆煮的时间比较长,需要10分钟左右。

如果是冰冻的汤圆,先把速冻汤圆拿出来,在室温下中放着,等水烧开以后再放汤圆进去,等汤圆浮起来,加一次冷水,再浮起来就可以了。当然汤圆做好后可以先取出一个汤圆打开看看里面馅儿是否已化,外面皮儿是否已熟,就能断定是否熟了。

已经煮熟的汤圆应该马上起锅,以免汤圆在锅内的时间久了黏糊在一起。吃不完的汤圆,应该将其捞起,放置在干净的冷开水里保存。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