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小学四年级经典睡前故事5篇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4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睡前故事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的睡欲,还可以教育孩子。天真烂漫是孩子的天性,丰富想象是孩子的特性,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童话世界,给儿童讲小故事可,帮助孩子把情绪调节到准备入睡的状态,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四年级经典睡前故事,欢迎查阅。

更多睡前故事相关内容推荐↓↓↓

经典的宝宝睡前故事

经典的二岁儿童睡前故事

七岁儿童睡前故事

有趣的三岁儿童睡前故事

8

四年级经典睡前故事1

玲蓝是妹妹,玲橙是姐姐。玲蓝很勤劳,玲橙却很懒惰。

有一天,母亲叫她们过来,对她们说:“你门已经长大了,该到外面去生活了。我这儿有点钱,你们一起分吧!”

听了母亲的话,姐妹俩把钱拿过来,各拿了100银子,去外面生活了。

玲橙整天游手好闲,不一会儿就把100银子花光了,成了乞丐。

玲蓝可不像玲橙那样,整天游手好闲。她把100银子换成了2000个小钱,存了1000元。用200元买了一幢小屋子,开了一家店。

由于玲蓝很勤劳,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赚了500银子。她把500银子换成了10000个小钱,存了5000元。

玲蓝把小屋子卖了出去,得到了200元。她用2000元买了一幢大别墅,又用500元买了一块地。她每天辛勤劳动赚了不少钱!她又把赚来的银子换成了50000元,成了当地的大富翁。

过了一些日子,玲蓝想姐姐玲橙了。于是,她用钱顾了几个仆人,叫他们去找自己的姐姐。

终于,那几个仆人找到了饿的半死的玲橙,他们把玲橙带到主人的家。玲橙惊奇看着那幢大别墅,心想:大富翁找我干嘛?要顾我当女仆吗?我那么穷,她怎么会叫我呢?

这时,玲蓝走了出来。她看见姐姐又黑又瘦,心疼极了。玲橙发现大富翁居然是妹妹玲蓝,又惊又喜。

玲蓝带姐姐来到餐厅,请姐姐美餐一顿。玲橙大口大口的吃着大鱼大肉,高兴极了。她下决心也要做个勤劳的人。

从此,玲蓝和玲橙都成了勤劳的大富翁,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四年级经典睡前故事2

森林里,住着一只美丽善良的兔子,他叫小米。小米看见谁有困难,它都会想办法帮助。大家都非常喜欢它。

兔子小米帮小熊邮递员送过信,帮小狗卖过冰糖葫芦,帮鸭妈妈寻找过小鸭子,帮小猫咪找过医生……看见那些孤独的躲在石板上的种子,也会把它们带回家,种在花盆里。渐渐地,兔子小米的家,成了一个大花园:杜鹃花、牵牛花、菊花、腊梅花……每个季节都会有美丽的花儿盛开,表达了花儿们对小米的感谢之情。

这一天,兔子小米又发现了一粒种子,它孤独地躺在一块大石头上,痛苦地呻吟着。

“亲爱的种子,你愿意和我一起回家吗?”兔子小米问。

“啊,亲爱的兔子姐姐,你愿意把我带回家,真是太好了!”种子说。

兔子小米把种子带回了家,放在桌子上。桌子上有一个花瓶,里面插着一株水培吊兰。兔子小米正忙着准备花盆,在花盆里放土的时候,种子用尽全身力气,蹦进了花瓶里。

“呀,你不可以呆在里面,这么多的水,会淹死你的。”兔子小米想把种子从花瓶里捞出来。

“兔子姐姐,你就让我呆在花瓶里吧,我太口渴了,也太需要一个朋友陪伴。”种子说。

“兔子姐姐,就让我陪着它吧,在来这里之前,它一定生活得非常孤单。”吊兰说。

“好啊。”兔子小米说。

噢,种子太口渴了,它“咕咚、咕咚”喝着水。种子喝足了水以后,吊兰的根须轻轻一托,就把种子托出水面来。

“吊兰姐姐,我就呆在这里,和你作伴,好吗?”种子说。

“好啊好啊,你老是这么泡着,是发不了芽的,你就生活在我的怀里吧,既能吸收到养份,又不至于被水泡坏。”吊兰说。

就这样,种子和吊兰生活在一起了。兔子小米精心地照料着种子和吊兰,不让它们缺水和缺养料,经常把它们移到窗台上去晒太阳,还会经常和它们说话,给它们讲好听的童话故事

兔子小米和吊兰都没有想到,这真是一颗神奇的种子,仅用了一个月的时候,它就完成了发芽,展叶,抽枝,开花,结果。当初那粒小小的种子,长成了一棵桔子树,这棵生长在花瓶里的桔子树,树上挂满了红灯笼一样的桔子,桔子们散发出来的清香,萦绕在兔子小米的房间里。

兔子小米和吊兰真是太开心了,它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它们仅仅给予了一点点爱心,种子就长成了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

大家知道了兔子小米培育的桔子树,纷纷来到兔子小米家看。大家都对兔子小米赞不绝口。

四年级经典睡前故事3

小野猪身上长满了疮。这些疮臭臭的,还会流脓水,最可怕的是会传染的,小伙伴们躲得远远的,都不跟它玩了。

野猪妈妈焦急万分,忙去找医生。河马大夫说:“翻过三座大山,有一眼神奇的泉水,你带小野猪去洗洗吧,一天洗一次,一定要洗三个十天。”

野猪妈妈带着小野猪出发了,山路又陡又难走,只一会儿,小野猪就“哼哼唧唧”走不动了。怎么办?野猪妈妈还是让小野猪趴在他的背上,背着走。

太阳照在山路上,小野猪出汗了,小野猪的汗水和脓水“嘀嘀嗒嗒”留在野猪妈妈身上;野猪妈妈的汗水出得更多,“嘀嘀嗒嗒”留在山路上。野猪妈妈累的满头大汗、筋疲力尽。一直走到太阳躲到树梢头,他们才看见那眼神奇的泉水。

泉水很细,“叮叮咚咚”流成了一个小小的水潭。野猪妈妈把小野猪放在泉水里,轻轻洗它身上的疮。泉水清凉凉,小野猪舒服极了,一会就“呼噜呼噜”睡着了。太阳快要落山了,野猪妈妈背起干干净净的小野猪回家去。“呀,妈妈身上真臭。”小野猪捂着鼻子说,野猪妈妈就在路边摘了朵香花让小野猪嗅,又在自己的背上遮了几片大叶子。小野猪闻不到妈妈身上的气味了,“啦啦啦”唱起了歌。野猪妈妈吃力地走在山路上,心里高兴极了。

一天又一天,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烈日高照,野猪妈妈都“吭哧吭哧”地背着小野猪翻山越岭去洗神奇的泉水。小野猪的疮也传染给了妈妈。小野猪渐渐的发现妈妈又瘦又老,背弯了,身上布满了生过疮的一个个疤痕。小野猪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呜呜呜……”哭了起来。

小野猪扶着妈妈去洗神奇的泉水。他把妈妈手中的拐棍扔的远远的,“妈妈,从,明天起,让我当你的拐棍吧!”

小野猪搀着妈妈,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在山路上。林子里静悄悄的,银色的月光洒在山路上,洒在小野猪和妈妈的身上。

四年级经典睡前故事4

在美丽而神秘的海底,有几条小巧玲珑的小丑鱼在绚烂多姿的海葵(kuí)丛中嬉戏。一条小黄鱼看到小丑鱼这么开心,便问道:“你好,小丑鱼,你们在海葵丛中干什么?”

的一条小丑鱼看到小黄鱼向它们打招呼,便笑着回答道:“你好啊,小黄鱼,我们在海葵丛中玩捉迷藏呢,你也来玩吧!”

“好呀,好呀!”小黄鱼接受了邀请,轻轻摆了摆尾巴,游入了海葵丛。

那些海葵真是漂亮,有的像红宝石,有的像绿宝石,有的像鲜花,有的像大树,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迷宫。

才玩了一会儿,小黄鱼就在不知不觉中昏了过去。

“它大概累了吧,我们让它休息一会儿,再叫醒它。”的小丑鱼说道。

不一会儿,一条大石斑鱼晃晃悠悠地游来了:“我可以来玩吗?”

“当然啊,小黄鱼玩累了,正在休息呢!”

于是,大石斑鱼巨大的身体也随着水流进入了这片诡异的海葵丛林。

它刚刚进入海葵丛林,海葵的触须就牢牢缠住了它,它再也挣脱不掉了。

小丑鱼惊讶道:“大石斑鱼,你怎么了?”

大石斑鱼愤怒道:“小黄鱼是不是被你们骗进来的?”

小丑鱼们一脸无辜:“没有啊,是它自己乐意进来的,和你一样啊?”

大石斑鱼继续挣扎着说道:“你们平时吃什么?”

“吃食物的残渣(zhā)啊?”

大石斑鱼还想说什么,可是它也昏死了过去。

的小丑鱼终于急了,赶紧去找爷爷奶奶帮忙。爷爷奶奶看到这种情况,急忙把小丑鱼的两个伙伴用一个大担架抬出了海葵丛。

“爷爷奶奶,为什么它们不能陪我们在海葵丛林玩耍呢?”一条小丑鱼问道。

“因为海葵丛林有毒啊!”奶奶说。

“那我们为什么没中毒?”另一条小丑鱼问道。

“因为我们身体外面有一层保护膜,它们伤害不到我们。”爷爷说道。

“我们吃的食物残渣究竟是什么呀?”又一条小丑鱼问道。

“就是被海葵捕食的其他小动物啊!我们吃的都是他们吃剩下来的。”奶奶解释道。

“海葵真是坏蛋,不但要吃其他小动物,还给我们吃它们吃剩下来的东西。”小丑鱼们一齐说道。

“可是,海葵也保护了我们啊!要是鲨鱼来了,它们也不敢进入海葵的迷宫攻击我们呢!”爷爷奶奶乐呵呵地说道。

小丑鱼们顿时傻了眼,海葵怎么又做好事,又做坏事呢?不过,它们也明白了一件事:以后要和朋友们玩,必须游出海葵丛林,否则是会伤害到它们的。

四年级经典睡前故事5

森林王国里的诗歌朗诵会,准备在三天以后举行。这可是一次既比朗读能力,又比记忆力的比赛。组委会的猩猩会长说:“我们要求选手在三天之内,能够背诵一百行的长诗,这是一次记忆力的较量。”

翘着花尾巴的小竹鸡和鼓着大眼睛的小牛蛙,是森林王国里公认的记忆能手,他们都在认真地准备着这次比赛。

“四叶草精灵,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三天之内背完这一百行诗呢?”小竹鸡和小牛蛙都这样问。

四叶草精灵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乐观的心态,要对自己说:我能行!”

一天过去了,小竹鸡背了三十行,小牛蛙也背了三十行。

又一天过去了,小竹鸡和小牛蛙各自又背了三十行。

第三天清晨,四叶草精灵让清凉的风儿给小竹鸡和小牛蛙捎去一句话:“胜利永远属于乐观者!”但四叶草精灵仍不忘去看看小竹鸡和小牛蛙。

躲在紫丁香花蕊里的四叶草精灵,听到了小牛蛙自信的声音:“太好了!还有一天时间!我肯定能够把剩下的四十行背完。”

躲在露珠儿里的四叶草精灵,听到了小竹鸡的叹息:“糟糕!只剩下一天了!还有四十行,我肯定背不完了。”

小牛蛙的最后一天背诵时间,在乐观中过去了。小竹鸡的最后一天背诵时间,在悲观中过去了。

诗歌朗诵会开始了。小牛蛙既流利又有感情地背诵完了全诗。而小竹鸡呢?就剩最后两行,可他怎么也背不出来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