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精神5篇最新感受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5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用“梁家河精神”武装头脑,打赢 脱贫攻坚 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梁家河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梁家河》精神心得1

今天,我有幸研读了《梁家河》一书,这本书以纪实文学形式真实再现了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生活,书中没有过多赞美夸大、没有华丽词语,都是基层群众最朴素的语言,生动讲述了习总书记从“黑五类”知青到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成长历程,也通过梁家河几十年来的翻天覆地变化来展现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

不忘根本、知恩图报。“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本书开篇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就讲述了习总书记离开四十年后再回到梁家河的所见所闻,体现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与群众建立的深厚、质朴情谊。他始终没有忘记梁家河人民当年的恩情以及那些同甘共苦的小伙伴,1993年和2015年两次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到延安调研时也不忘和插队时的小伙伴“团聚”。通过他的这些行动,能感受到习总书记是一位重情义的人,是梁家河人民心中的“好后生”。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党的根本宗旨,习总书记与梁家河群众那种血浓于水的质朴情谊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传承。作为一名神东保矿员工,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踏实工作,用出色的工作业绩来回报党和企业给予展示自我的机会,感恩家人的支持。

不忘初心、巧干实干。“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从大城市北京“逃离”到陕北小村庄梁家河,面对种.种落差,习总书记由刚到梁家河迷惘、彷徨到坚定信念、为民办实事,不等不靠不要,先后带领群众打淤地坝、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需要;身先士卒,挽起裤管带头跳进冰碴子中打坝;在建水坠坝淤地时主动去抽水泵出水口处铲土;建沼气池时,亲自检查导气管,粪水溅了一脸也来不及擦,经过自己的苦干实干,逐步赢得了梁家河乡亲的信任和支持,逐步成长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

通过阅读习总书记的实干经历,我不由得心生佩服,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吃不饱、穿不暖,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为民办实事的心。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忘初心、扎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巧干实干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不忘学习、修身养性。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被撕裂的年代,整个社会停滞不前,人人都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习近平选择了“逃离”北京,读后感m.simayi.net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自愿到陕北农村插队。艰苦的生活环境、从未经历过的农村劳动、刚到梁家河感受到的不信任并没有让习近平消沉下去,白天一整天的高强度劳动,吃的是糠窝头,吃饭时看,放羊时看,始终没有忘记读书和思考,他不像其他知青读书用来打发枯燥、单调的生活,而是通读深学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国内国外、文学军事、期刊杂志都是他渴求知识的源泉,并且留下“三十里借书、三十里讨书”的生动故事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爱读书、勤思考的求知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新设备新模式更迭,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思考才能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赶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煤矿工人。

以上是我研读《梁家河》后的几点心得体会。多读《梁家河》,你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越读它就越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读《梁家河》精神心得2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对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梁家河有了新的解读。下面两篇读后感,仅供参考。

从5月24日早上10点多领到《梁家河》这本书到现在想提起笔写点什么,中间不过12个小时,去除掉睡觉时间,我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地读完了《梁家河》。

去年本有一次机会能去梁家河,但最终因为自己的原因放弃了,想来有点后悔。但此刻,读完这本《梁家河》,我却庆幸我没有在浑浑噩噩、对梁家河一无所知中踏上那片神圣的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待过七年时光的梁家河其实于我而言不算陌生,我的母亲是子长县人。子长距离延川不过100来公里路程,这里诞生的谢子长曾经是和刘志丹、习仲勋等一起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老一辈革命先烈。我曾经在子长待过一个暑假的时间,虽然到现在陕北方言我说的依旧不太顺溜,但我基本上都能听懂,所以在读到《梁家河》书中所说的“婆姨”、“一满帮间”、“受苦”时,我觉得格外亲切,因为这些词汇曾经天天在我的耳边回响。

虽然离开梁家河40年时间了,但总书记对梁家河的山山水水还是那么熟悉,用总书记的话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从总书记给梁家河的每次回信、自费接吕侯生到福州医治腿、给梁耀才寄钱让其妻子治病,再到三次回梁家河探望乡亲,“叫着咱小名询问光景”都是总书记用真切地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梁家河这块养育他、帮扶过他的土地和这里的乡亲们的深情厚爱。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总书记当年离开北京插队到梁家河,从一个15岁的少年成长到22岁的青年,从被动、抵触地适应这片土地到主动、用心地带领这片土地上生活贫困的乡亲们战天斗地、创造新生活,是这片宽厚包容的土地接纳了当年无依无靠的他,是这里朴实、厚道的乡亲们从自己嘴里省下粮食分给他吃,是这里的黄土地用7年时光磨练了他,读后感.让22岁离开梁家河的习近平不再迷惘、不再彷徨,而是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在接受《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时,总书记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合上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从陕北黄土高原上走出来的“人民公仆”——习近平,他身上所承载着的如黄土厚实般坚韧、沉稳的性格,以及透过这些所折射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忘我、无私、永保初心的人格魅力。

品读着书中质朴、真情的文字,欣赏着书中梁家河恬淡、幽静的清晨风光,脑海中仿佛闪过一幕幕梁家河人民挖沼气池、修梯田排子、打水坠坝火热的劳动场景。年轻后生们扑满灰尘的脸上流淌下的汗珠,姑娘、媳妇们憧憬新生活露出的欢欣笑容,老人们爬满皱纹的脸上被岁月写下的沧桑,孩子们迎着新时代的朝阳茁壮成长,这里孕育着希望,这里窖藏着信念的磅礴力量,就是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用实干孕育出了中国梦新的希望。

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有一天我一定要亲自踏上梁家河那块青年人向往的土地,去接受专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一次精神洗礼,从此更加坚定我们奋斗的目标,跟着党走,向着新时代的征程迈进,绝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神圣使命

读《梁家河》精神心得3

5月2日,习总书记的《梁家河》首发以来,各地纷纷掀起学习热潮。第一次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是在团县委的表彰大会上,读完《梁家河》,感触颇深。它不似外国文学那样枯燥乏味,也不似古典文学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生动的情节、图文并茂的讲述了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封面上印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是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诚然,梁家河是总书记演绎了他知青岁月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他表初心、敢担当、攻坚克难、当表率,一个又一个故事诉说着他知青岁月的艰辛,但却是激情燃烧。常常听现在刚参加工作到乡镇的年轻干部抱怨,乡镇太辛苦,农村工作好难。相比而言,工作生活条件可谓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其实,我们的“梁家河”就是在基层,在这片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总书记在“梁家河”刻苦学习、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民服务、啃硬骨头打硬仗,那我们何不用自己基层干部的身份在属于自己的“梁家河”去演绎精彩的人生?

一要常学习,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梁家河汲取了营养,所以在《梁家河》“修身”篇中会讲述到“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因此,学习应该是我们每个基层干部应该上好的必修课。我们既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等理论知识,又要学习基层工作经历,同时更要利用业余涉猎更多的文艺作品,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适应新常态下农村工作。

二要多锻炼,增强为民服务本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学就会,而是要经过不断锻炼的。“窑洞里长满了故事”通过讲述了总书记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来不断锻炼自己,真正的磨练自己,真心地为民服务。在农村,首先要锻炼的是农村方言,操着一口普通话到农户势必会碰很多钉子,一口纯正的农村方言能改变跟农民沟通障碍。其次要锻炼的是说话的方式,会说的人不不会说话的人多很多优势。最后就是要锻炼处理问题的方法,农村问题纷繁复杂,简单粗暴固然很快,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再农村常锻炼,任何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三要把老百姓装心里,拉近干部群众鱼水情。群众是水,干部是鱼,鱼儿离开水就不能生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的就是这种干群关系。七年的知青生活,总书记同梁家河人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吃玉米面窝头,一起打坝修梯田,当着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把心留在梁家河这片黄土地上。当前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只有贴近农村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要把走村入户成为常态,把“十个一”交友活动成为常态,把解决贫困群众最棘手的问题成为常态,才能改变贫困村的面貌,才能真正脱贫。

总书记的“梁家河”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我们的“梁家河”也因如此,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幸福奋斗出来。

读《梁家河》精神心得4

细读《梁家河》,我深切感受习近平青年时期成长的艰辛与不易,进一步坚定了我要深入基层、融入群众,把群众事办好的信心文章。如此,才不辜负党的重托,群众的期望。通过阅读学习,我感受最深的,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敢为人先办实事,艰苦奋斗铸才干;

二是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源源不断的淳朴深厚的感情。看了习总书记的故事,我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

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我县派驻驻村工作队下基层,扎实落实“五农”工作法,与村组干部一起解民忧、办民事,干群关系更和谐,鱼水情更深,百姓得了实惠,党的干部得了民心,工作得到支持。“你的干劲有多足,取得的成绩就有多大”心得体会。在那艰苦的环境岁月里,习总书记始终心怀群众,一心为民,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

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养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做敢为的可贵品格。

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我将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身上闪耀的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学习他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学习他敢为人先带领群众致富,造福一方百姓;

学习他把群众当亲人,吃苦耐劳、不知疲倦的奉献精神。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发挥驻村工作队“领头雁”和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干群之间的心凝聚起来,两河口村脱贫计划必将如期实现

读《梁家河》精神心得5

近期,《梁家河》一书在全国热学。“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道出了习近平对梁家河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一种人生观。

根植于百姓,水乳交融 。在梁家河,习近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习近平是处处留心百姓的困苦,处处用心为百姓办实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劳动中的不便,用尽心思办成了陕北也是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继又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实实在在的解决了村民的难题和困扰,也正是这份留心和用心,他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梁家河的农民养育了他,保护过他,在这里他也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

不畏艰苦磨砺,坚定信念。习近平是当时梁家河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贫瘠的地方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知青,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可能就会被击垮或退缩。但在逆境中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没有放松读书学习,正是这7年的磨砺,使他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近平说“梁家河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不忘初心,多次回陕北回梁家河考察和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家乡的建设和乡亲们的生活。总书记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始终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