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窗花的由来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春节是中华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为了这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把家打扮得非常漂亮,下面是小编整合的春节贴窗花的由来,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春节贴窗花的由来

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其他剪纸品种都是在窗花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以此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是剪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窗花兼职已渐渐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但由于他们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窗花对每个人来讲,是一个能引起许多流连和情感的美妙称谓。农历正月初一,俗称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我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窗花的张贴,一般在扫尘之后进行。

窗花,是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民间剪纸艺术品。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山西民间的剪纸,尤其是窗花剪纸,充满山西民间的乡土气息,浓郁的乡土风味。什么“喜鹊登梅”、“二龙戏珠”、“孔雀开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种花、卉、虫、鱼、鸟的图案,表示了农民对未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喜蜜滋算命)

剪纸,与立春这个节令有着密切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诗中的“荆俗”、“晋风”就点明了这种风气。而且明确言明了晋人的风俗。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春节压岁钱的来历

在我国春节期间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就是压岁钱,这也是很多小朋友喜欢春节的原因,可以拿着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春节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是深刻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关于压岁钱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

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代表着对孩子新一年的祝福,其实,“压岁”不一定要用钱,古今不用钱为孩子“压岁”的不乏其例。宋代大文豪苏轼给其子苏迈的就是一只普通的砚台,并以亲手刻在砚台上的“以此进道常若温,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的砚铭激励儿子。

如果长辈们在春节送给孩子们的是能够激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压岁物”、“压岁言”,可能会更有意义,也不失为一种好风尚。同学们对于自己的“压岁钱”要合理使用,有的放矢,为自己的学习更好的服务。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压岁钱象征着美好,能够给我们带来好运。压岁钱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具有更特别的意义,是一种好的风尚。

春节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传统的、民俗的、真正的“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龙抬头”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过“年”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过年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