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3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我国传统节日叫法最多的节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还有哪些别称

1、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2、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3、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4、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5、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6、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7、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8、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

一说端午起源于春秋时,为纪念晋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晋文公)曾落难逃亡,介子推跟随。没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复国后,赏赐随从,介子推独无所得,与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重耳请他出山,他终不肯出。于是重耳烧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烧死。于是重耳为纪念他,规定晋国以五月五日为寒食(不用火)之节。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则说,端午节是起源于吴人纪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于吴,反被吴王夫差杀害,抛尸于江,灵魂不死,化为钱塘江江涛之神。故吴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为纪念节日。

《会稽典录》则记浙人之俗,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汉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为纪念曹娥,乃称端午为“女儿节”。

但是流传影响最广的,自然还是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此说始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传说归于传说,史料记载还是有其可考性。赛龙舟最早当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其实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那时候的古人,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进行竞渡游戏,娱神乐人。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龙舟竞渡游戏是熟习水性的南方人发明的,之后才渐渐传入北方。

龙在传说中是能够呼风唤雨的神物,是南方稻作民族的文化崇拜图腾。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的时候,往往就是对龙进行祷告。稻作民族的生活,与龙的寓意息息相关。所以龙舟竞渡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竞技运动,它的背后还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团结协作奋进的文化内涵。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