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寒衣节在几月几日_送寒衣的方法及禁忌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说起寒衣节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比较陌生,关于寒衣节你知道多少呢?知道2022年的寒衣节在什么时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寒衣节在几月几日,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更多寒衣节相关内容推荐↓↓↓

什么是寒衣节

寒衣节的意思

寒衣节的来历及传说

寒衣节的讲究与注意事项

2022年寒衣节在几月几日

寒衣节是2022年10月25日。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间俗语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节如何烧寒衣

1、提前准备好供品。一般在会在当天上午去准备。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有棉花。晌午吃过饭,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2、人们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寒衣等置于圈内,点火焚烧。

3、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4、有些地方,在烧纸钱的时候要铺开,将100元真钱压在上面,从右至左,从上至下,整张纸铺满。

5、烧纸钱要在地上先画个圈,不要把自己圈进来,西北角留个口,方便逝去的亲人来拿钱。

6、烧纸钱的时候念一下某某来给你送钱了,这样逝去的亲人才会知道你是谁,才能保佑你。

7、在烧纸钱的时候,最好能准备棍子,这样可以拔起压在下面烧不到的纸钱,注意棍子完之后不要带回家。

8、必须在寒衣节或者提前烧。若在十月初一以后的时间烧,死者会穿不上袖子,提不上子。投生后穿衣用衣袖抹鼻涕,穿裤子踢里踏拉的,这种举止会伴随其一生。

9、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

送寒衣的禁忌事项

(1)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人不能使用。

(2)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烧祭物。

(3)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

(4)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5)中国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寒衣节的习俗有哪些

烹炸食品

到了冬天,北方人们习惯吃饺子,有的还要油炸食品,剁肉做馅等等,山区流行吃面条,据说不仅可以解酒,也能补充营养。

准备供品

除了常见的蜡烛、香油之外的供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准备寒衣,也就是五色纸做成的冥衣,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亲自动手叠好,表示对祖先的思念之情。

祭祖

到了节日当天,有的会在路口摆上桌子和供品,然后焚烧纸钱,口中念念有词,希望能够保佑全家平安健康。有的会去山上扫墓,在坟前烧包袱,里面夹着棉之类的物品,象征给地府的先人送去衣物,不会受寒。

寒衣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红豆饭

谚语云:“十月朝,看牛娃儿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掴你三犁担子一薄刀。”古人一直将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并以红豆饭为奠,所以,寒衣节有吃红豆饭的传统。江苏大丰一带有个寒衣节的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2、糍粑

谚语云:“十月朝,糍粑碌碌烧。”寒衣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糍粑。寒衣节糍粑的做法材料:糯米、花生、芝麻、糖等。

做法:1、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2、以糯米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馅料。3、做成应节食物糍粑,以慰劳一家老少,庆贺丰收。

3、饺子

洛阳有话云:“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说,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的食品。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

民间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他看到严寒中百姓耳朵被冻坏,故用面包了驱寒药材,煮熟做成“娇耳汤”治好了百姓的耳朵。通常饺子馅料有荤有素,这种合理营养搭配,能起到进补养生的作用。除了必须的肉类和蔬菜,大蒜等调味料也能起到提高肌体抵抗力的作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