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5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既然怀揣着最初的教育梦想,就要不畏前方道路崎岖,风雨兼程,不断托起一代代年轻人更远更新的梦想,让梦想照进现实,续写教育辉煌!今天小编整理了2020教育随笔筑梦征文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近期一直在阅读《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的教育思想非常超前,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早期音乐教育的思想。其实何止音乐,其他的各项学习都要从小培养,而且越早越好。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941年柯达伊发表《音乐在幼儿园》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令人信服地证实了3岁至7岁的年龄段是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这个年龄段被损害、被忽视的地方,将来难以弥补。这个阶段影响着人的一生的发展,教育的起点必须始于幼儿园。也就是说音乐素养的培养要从幼儿期就开始,这个时期体验、获得的东西,会成为他们的血肉,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看到这里,不禁想起了一位老师曾和我们聊过自己的孩子成长。老师夫妇俩都是教师,孩子一出生就非常注重早期教育,他们培养孩子阅读书籍、背诵经典、学习竹笛、练习书法……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在慢慢提高。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孩子四年级的时候,老师的夫人被查出癌症,美好的生活被求医问药的日子打破。在忙着给夫人治病的日子里,老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他说,“顾不过来呀,心有余而力不足,自那时起,孩子基本是自己管理自己。”一晃孩子就进大学了。孩子母亲在上海住院期间,身在杭州浙江大学读书的孩子每个周末都会去上海陪伴母亲,非常孝顺。老师说:“我后来发现,其实我们在他幼年期和小学时已经教给了好的习惯,所以在后期就算我们无暇顾及,孩子也没有出现叛逆或懈怠。一路顺利地进大学,考研究生,我们都没有操什么心。”这个孩子的例子无疑是早期教育最好的证明。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同样,我也看到了早期教育不足给孩子乃至家庭带来的困扰,我不知道这样说家长是否认同。但是从我的角度看应该是早期教育缺失造成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快大学毕业了,读的是当前教育的热门专业——学前教育。现在进入实习阶段,面临教师资格证面试和考编面试,但是孩子感觉没底气,有点恐惧面试。其实幼师面试就是幼师基本技能展示,在几大项幼师技能中,弹唱无疑是最难的。家长一直埋怨孩子在大学期间没有努力学习,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错过了幼时培养音乐素养的最佳时期,所以现在练习弹唱非常困难,唱不准音高,弹琴时手指也不听使唤……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其实现在看来,一个孩子教育的起点何止幼儿园,而是出生前的九个月就开始了。中央电视台曾邀请过年仅六岁的李尚荣小姑娘做客《向幸福出发》节目,小主人翁温文尔雅、侃侃而谈,与两位央视主持人交流落落大方、出口成章。小尚荣那气场让两位高学历高颜值的央视主持人感叹要重新投胎,再活一次。她胸有成竹的气魄来自哪里?这不仅仅是幼儿园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据李尚荣妈妈说,自己是一名声乐老师,从怀孕起,每天都要听音乐,不听就什么也干不了。那么小尚荣就是在音乐的浸润中泡大的孩子,这种音乐的熏陶不是几句话能讲清的,音乐的流动性对孩子的听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肯定都大有益处。所以才会有后期对经典的热爱和深入理解,以致被网友们封为“天才小姑娘”。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例,就算是个例,那我们能否定早期教育的意义吗?在我们身边,我们也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有的孩子知识面广,讲起话来能联系历史人物,相关名著;而有的孩子却一片空白,一无所知。这是什么原因?肯定是早期教育的缺失。缺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也许家长文化程度有限,也许家长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孩子,也许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不同……所以我们老师都希望家长们能付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能错过了孩子成长学习的关键期,因为有些东西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再也补不起来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就说我自己,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接受到的艺术教育太少。小学和初中基本没上过音乐课,15岁进入师范学校,不认识do re mi ,没见过钢琴、脚踏风琴、电子琴,师范学校的音乐教材对于我像“天书”一样,音乐老师给我们上课都是从幼儿园的儿歌开始教。尽管经过努力,我们认识了简谱、五线谱,学会了弹电子琴、钢琴,也能应付当前小学的音乐教学。但是我自己感觉有很多东西是再怎能努力也弥补不了的,比如耳朵的听音的能力。我的听力不如我的孩子,估计这一生都很难提升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零至三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三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三年看做是人的一生。”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教育有关键期,父母有保鲜期!愿更多的家长和老师重视起孩子的早期教育,不要错过了孩子教育的最佳期和可塑性最好的成长关键期,给孩子播种下好习惯,给孩子优质的教育资源。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建起终生学习的高楼大厦。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11月,我和“叙事者”团队的伙伴们一起捧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永正老师的课我是听过的,那是一次南京学习的机会让我认识了课堂上“邻家老爷爷”式的于老师。当时他执教的是作文指导课《如何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听过他的课,我心里最大的感触是“听他的课好轻松,能做他的学生真幸运!”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虽然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而且又过去了多年,于老师课堂上的声音,动作我还能回忆得很清楚。2017年,当我听到于老师病逝的消息时真倍感惋惜!今日捧读他的作品,更对他如“甘草”般的性情,“孩童般”的心灵特别欣赏。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于老师如甘草,不但温和而且温厚!就像别人对他的评价那样“永正像甘草一样温和——确切说是温厚。一个对学生如此温和和宽厚的人,学生能不喜欢吗?”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甘草温和、味甘、包容且调和。于老师成功地将甘草的特点集于一身,成就了不一样的小学语文老师,一个受学生喜欢的小学语文老师。文章中多处记述了于老师温和宽容地处理学生们身上发生的各种事情。比如说在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一个学生脑海中出现了许多金鱼,于是就开始画起金鱼来,一条两条三条,画着画着笔突然不听使唤了,抬头一看是于老师摁住了他的笔。如果是我们在课堂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极有可能是停下来,声色俱厉地批评一番。而于老师呢?人家是微笑着说:“你把课文好好读读,好好琢磨文中写的这位老太太,为课文插幅图,怎么样?”后来这个故事就出现在了学生的作文本上。作文的结尾是“多么令我感动的笑,多么令我难忘的笑!”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于老师不但有甘草“温和”的性情,还有其“包容”的优良品质。1985年,他刚评上特级教师不久,在一次会议上一位老师说“有人备好了一节课,到处上,我不敢说是招摇撞骗,但至少这算不了什么本事!”这时同事们一起将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他!于老师并没有气恼,更没有“理屈词穷”,而是礼貌地站起来,对发言老师一笑,说:“这位老兄显然是说我的。感谢你的提醒,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我是应当努力上好每节课。”落座后不久,一位同事递给了他一张纸条,上书“雅量”二字,事后,还有人说他颇有点像林肯。这件事,让我想到了自己身上几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调入本单位以后,由于职称政策未作调整,一连好几年,我们学校都没有一级职称的名额。其实,我本人对此不是特别在意,因为我知道,在现有的职称制度下,职称的高低与个人综合素质没有多大关系,也就是说我没评上职称,并不代表我教育综合素质有问题。还有我对钱也不是特别追求,真的就是那种“钱多多花,钱少少花”的类型。但是偏偏就是周围的个别人对此事特别感兴趣!又一年职称评定的时间到了,结果还是没有指标。自己心里平静得很,早都料到的结果。自己静了,身边的人却动了,直接在我跟前说起了风凉话。也许忍耐多时,爆发起来威力就不一般了。那一次,我直接用很有料的一段话“回敬”了她。很解气!直至我接触这本书之前,看到于老师“雅量”一事之前我都没有后悔过。但是读过于老师的这个故事,我忽然明白,能平静地接受别人的奚落,把别人的奚落当成勉励自己前行的因素何尝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呢?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于老师自己说教了几十年的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特别让人感动!能把自己教成孩子,足见他对学生的喜爱,对教育的情怀。于老师提倡的“师非师,课非课”把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诠释得淋漓尽致。下课他与学生掰手腕,课余时间与学生们一起外出游玩上演“逮蚂蚱大战”。如此种.种,真的让我这个“教书匠”汗颜呐。记得年轻的时候,我下课了也会与学生们在一起玩,这样无形中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们有啥心里话也愿意与我说。而如今,自己越来越思想僵化,人到中年加之身体较胖,觉得体力明显不如以前。前几天,我下课拿着书本从楼上走下来,恰遇我们班几个男生在跳大绳,我就驻足观看了一会。嘴里还不停地说“上啊,上啊。”一旁的蕊同学说“马老师,你和他们一起跳啊!”我笑了笑说:“老喽,跳不动了!”这要搁五年前我肯定会放下书,参与其中的。事后,我在想,与于老师相比,我真的老了吗?与其说身体老了,不如说心态老了,更直接一点说是教育的激情被消耗殆尽了吧!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合上此书,于老师和蔼可亲的面庞又浮现在我的眼前。遗憾于他已辞世的事实时,不禁又很欣慰。欣慰于,他走了,但是他的美好形象,却永远地留在了他学生的心目中,留在了只有一面之缘,甚至从未谋面的你我的心目中;欣慰于他的教育思想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王”。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相信在于老师教育思想的熏陶下,未来会有许许多多被学生们喜欢的老师诞生。我也会其中之一吧!虽然现在的我离“学生们喜欢的老师”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我常常遐想这样一个中国:城市的角落、乡村的小路到处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美德的气息散发于四方,人们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展示了一个中国人的真正风貌;处处是姹紫嫣红、花红柳绿的景象,没有尘土飞扬,只有鸟语花香,没有纠纷难缠,只有和睦友好;那边一群可爱的红领巾正在热火朝天地我们美丽的家园添绿,这边几位志愿者正耐心地帮助老爷爷老奶奶解读书籍。而我的理想:成为作家,用文字洗净人们心灵的杂质,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让中国梦绽放光彩,我要从现在做起,用文字让大家懂得礼仪的真正意义,用文字让大家懂得美德的不可或缺,用我的笔歌颂它,赞扬它,用我的笔绣出我的中国梦,让中国梦在我的笔下慢慢绽放。我要把这股激情灌注在我的行动上,用我的行为感染身边的人,带动所有的人创建起这样的一个中国。我要从小事做起,在拥挤的人群里避让,在公交车上让坐、清理垃圾等等,我要发现生活中美德与礼仪,用文字描写出这些事迹,让大家明白这些道理,传承这种美德。写下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尽职尽责的交警,在黑夜中辛勤巡逻的保安,在狂风暴雨中卖力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在公交车上乘客们互相谦让的场面,记下这些平淡而真实的事迹,让人们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要让这样的中国在神州大地上诞生,迸出光辉的火花,不能只依靠我一个人的力量,让所有的梦想都凝聚在一起,让所有的人都一起努力,为祖国,为梦想而努力,在每一件小事上做好,在每一个细节上用心,在每一个缺点上攻克。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让自己的礼仪、品德达到最高巅峰。用我们优异的成绩,让中国梦吐芽;用我们忙碌的身影,让中国梦茁壮;用我们娴雅的举止,让中国梦含苞,让我们聚集所有的梦想,为中国梦浇水、修枝,直到它在神州大地上绽放。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让我们放飞理想,把我们每个人的理想与祖国复兴连为一体,从现在做起,用行动圆我中国梦。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五月的鲜花,为青春绽放,时代的旋律,因梦想启航,在这花海缤纷的季节里,八年五班迎来了属于全体同学的青春礼。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首先,班主任孙老师为青春礼致辞,高挑的孙老师今天特意穿了一身庄重又不失青春活力的衣服,为现场浓郁的青春气息又增添了一份活力,她在致辞中说道:“十四岁,是青春的第一步,是人生新的起点,是少年迈向青年的里程碑。”她把自己的对同们的殷殷希望,对十四岁青春的成长化作一句句谨言,深深地嵌入了同学们的脑海里。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其次,家长代表们上台为大家宣读自己14岁时的成长经历,在成长的回忆里,诉说的是她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不禁让同学们潸然泪下;在时光的远方里,同学们感受到父母的青春也是那样的激情澎湃,长辈们在14岁时的青春经历触动着同学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鼓励着大家要扛起责任,在青春的人生之路上稳步前行。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最后,同学们把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一封信投入了信箱,每一封信都是大家对自己14岁青春礼美好纪念和成长的向往,岁月的沉淀会让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当10年后每个人收到自己今天在青春礼上寄出的这封信时,相信24岁的自己会更加意气风发。不负青春,不负奋斗,同们学寄情思于字里行间,把志存高远当作青春礼最美好的祝愿,从此刻起,扬起青春的风帆:刻苦学习,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磨练意志,用行动诠释肩头的担当;增强素质,为心中远大的青春理想而砥砺奋斗。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下课,刚回到办公室,同事就一脸笑容的让我看手机微信。我打开他发给我的微信,原来是他拍的一篇学生的习作,题目是《“漫画”老师》,而这个学生描写的是她喜欢的英语老师,也就是我,所以同事是想发给我欣赏学生眼中的我,分享我们做老师的幸福。读完这个学生的习作,我看到了我的样子——是看到他们嘴角总是挂着一抹微笑的老师,是会用幽默、滑稽的动作教他们的老师,是会用学习的名言激励他们的老师,还是会用严厉督促他们学习的老师。她在文末这样写道:“我们的英语有了很大的提升,谢谢您,老师!”看后我的心田涌过一阵阵暖流,在品味甜甜的微笑中,我又想起了不久前从他们班下课时,我刚走出教室,婷就跟在我的身后,一直快到办公室了,她也没跟我说什么。直到我停下来问她。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婷,你跟着我有事吗?”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她腼腼腆腆,又吞吞吐吐的对我说:“老师,我发现学英语开始有意思了,我越来越喜欢上英语课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我惊喜地看着她微笑着问:“说说怎么喜欢上的?”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我也不知道,就感觉你和以前的英语老师不一样。”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这样啊,那能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吗?”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以前我们的英语老师总是很严厉,上课我都听不懂。但是你的课很有趣,我喜欢你说的“唱反调”学单词,我也喜欢你说的“吃肉法”停顿读句子。所以我就喜欢你的英语课了。”她看着我笑着说完,没有了腼腆和吞吐。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我的课能被你喜欢,老师也高兴极了。我们就好好合作学习,让英语课越来越有意思,好不好?”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一言为定!”她笑着转身上楼去了。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因为这学期我刚来这所学校,刚接触五年级的他们,所以他们对于我来说是“新”的,我对他们来说也是“新”的。一开始上他们班的英语课时,我发现他们跟读单词还行,到了学句子时,却连三、四年级学过的英语单词都不认识,及时“满堂读”,可是到下课的时候还是很多同学读不流利,更别提背诵了。当我困惑时,我想起了王维审老师呼吁的那句话: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遇到蘑菇蹲成蘑菇,遇到白杨站成白杨。于是,我改变了课堂教学策略,用“唱反调”的方法教单词,五年级的他们一听老师倡导他们“唱反调”,个个都来了劲,学的紧张又活跃。句子读不顺嘴,我就把句子的停顿比作“吃肉法——一个长句子好比一块大肉,一口吃不下去,多分几口吃。”他们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比喻,于是他们的学习就有了这样的改变,从句子读不顺到一节课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背诵几个重点句子。用孩子喜欢的方法教学,就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这不就是王维审老师所说的“遇到蘑菇蹲成蘑菇,遇到白杨站成白杨”吗?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做一个孩子喜欢的老师,童心不泯,把课上得有意思一些,做那个不像老师的老师。”于这篇叙事开启十月的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找寻解锁学习兴趣的钥匙。
ndent: 2em; text-align: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