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4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仪表与仪容的礼仪关键就是要做到符合“美”的要求,具体要做到美观、清洁、卫生、得体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个人仪容仪表礼仪包括什么,欢迎借鉴参考。
一、仪容规范
要适时梳理,不可有头皮屑;发型要朴实、大方,具有良好的个性。男性的发式给人以得体、整齐的感觉,应该显示成熟、为人们所喜爱。女士梳理清秀典雅的发型,能体现出持重、干练、成熟。
总之,头发要清洁、整齐、柔软、光亮,要根据自己的脸型、体型、年龄、发质、气质选择与自己职业和个性相配合的发型,以增强人体的整体美。
人们应修饰面部,使其容光焕发、充满活力,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手也是能显露人体高雅的重要部位。手要清洗干净,指甲要经常修剪、洗刷;指甲长度要适当,不可留长指甲,也不可涂有色的指甲油。
表情规范指人们的表情在表达过程中所遵守的彼此能够接纳的规定。面部是人体表情最丰富的部分,它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对人们所说的话起着解释、澄清、纠正或强调的作用。
(一)微笑
微笑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给予肯定以后的内在心理历程,是人们对美好事物表达愉悦情感的心灵外露和积极情绪的展现。微笑可以表现出对他人的理解、关心和爱,是礼貌与修养的外在表现和谦恭、友善、含蓄、自信的反映。人们的微笑是其心理健康的标志。微笑是一种“情绪语言”,它来自心理健康者。
微笑的美在于文雅、适度,亲切自然,符合礼貌规范。微笑要诚恳和发自内心,做到“诚于中而形于外”,切不可故做笑颜,假意奉承,做出“职业性的笑”。
更不要狂笑、浪笑、奸笑、傻笑、冷笑。发自内心的笑像扑面春风,能温暖人心,化除冷漠,获得理解和支持。面部的表情如何决不仅仅是天生的因素,后天的气质、风度也必然会反映在脸上,关键是内心的真诚,它与行为主体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最能准确表达人的感情和内心活动的是眼睛和眼神。通过眼睛和眼神完全可以来判断他人的第一印象,眼神反映着他的性格和内心动向。
人们在交际场所,眼神是一种深情的、含蓄的无声语言,往往可以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现的意义和情感。人的眼睛时刻在“说话”,时刻道出内心的秘密。如交谈时注视对方,则意味着对其重视;走路时双目直视、旁若无人,则表示高傲;频频左顾右盼则表示心中有事;对来访者只招呼而不看对方则表明工作忙而不愿接待等等。
交际时,目光接触是常见的沟通方式,但眼神却会表示不同的含义。如相互正视片刻表示坦诚;瞪眼相视表示敌意;斜着扫一眼表示鄙视;正视、逼视则表示命令;不住地上下打量表示挑衅;白眼表示反感;眼睛眨个不停表示疑问;双目大睁表示吃惊;眯着眼看既可表示高兴,也可表示轻视;左顾右盼、低眉偷觑表示困窘;行注目礼表示尊敬等等。
(1)注视的时间
与他交谈时,不可长时间地凝视对方。一般情况下,眼睛有50%的时间注视对方,另外50%的时间注视对方脸部以外的5-10厘米处。对东方人也可只保1/3时间注视对方,自始至终地注视对方是不礼貌的。
在社交场合,无意与别人的目光相遇不要马上移开,应自然对视1-2秒,然后慢慢离开。与异性目光对视时,不可超过2秒,否则将引起对方无端的猜测。必须根据所观看的对象和场合把握好注视的时间。
(2)注视的位置
用目光注视对方,应自然、稳重、柔和,而不能死盯住对方某部位,或不停地在对方身上上下打量,这是极失礼的表现。注视对方什么位置,要依据传达什么信息、造成什么气氛而异;要依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而选择具体目光所及之处和注视的区间。
人们在普通的社交场合采用的注视区间是社交注视区间。这一区间的范围是以两眼上线,以下颌额为顶点所连接成的倒三角区域。由于注视这一区域最容易形成平等感,容易营造良好的社交氛围,人们常在茶话会、舞会、酒会、联欢会以及其他一般社交场合运用。
注视谈话者这一区域,能让谈话者轻松、自然,能比较自由地把他们的观点、见解发表出来。
具有亲密关系的人在交谈时采用的注视区间为亲密注视区间,它主要是看着对方的眼睛、嘴部和胸部。恋人之间,至爱亲朋之间,注视这些区域能激发感情,表达爱意。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对眼神的运用也有差异。如,在美国,一般情况下,男士是不能盯着女士看的;两个男土之间也不能对视的时间过长,除非是得到对方的默许;日本人对话时,目光要落在对方的颈部,四目相视是失礼的;阿拉伯民族认为,不论与谁说话,都应看着对方。大部分国家的人们忌讳直视对方的眼睛,甚至认为这种目光带有挑衅和侮辱的性质。
(4)敢于正视对方
在交谈中敢于礼貌地正视对方,是一种坦荡、自信的表现,也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谈话中眼睛往上、往下、眯眼、斜视、闭眼,游离不定、目光涣散,漫不经心等,都是在交际中忌讳的眼神。当别人难堪时,不要去看他;交谈休息时或停止谈话时,不要正视对方。
讲究个人卫生、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既是个社会公德问题,也是一种交际中对对方尊重的表示。
讲究个人卫生,不仅是指人们应勤洗澡,常刷牙,修剪指甲,应经常梳理头发,而且还应注意在个人仪容方面的修饰。它包括头发、鼻毛、胡须、腋毛、牙齿、指甲、体味、体声等方面的内容。
坚持“三、三”制,每日三餐后的三分钟内要漱口。另外在出席社交场合前不能吃带有强烈气味的食品,例如韭菜、大蒜、臭豆腐等物。
男士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出席社交场合中要注意修剪鼻毛和胡须,以保持面部的清洁。女土在夏季,尤其是出席社交场合中要注意对腋毛的清理。
4.指甲
在正式场合,要保持指甲的适度修理。有人习惯将小指指甲留长;有的女士将指甲染的过分鲜艳,有的人当众剪指甲,这些多是不良举止,应加以修正。
5.体味体声
要保持体味和口味的清新。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绢捂住口鼻,面向一侧,避免发出大声,并道对不起。不随地吐痰,培养卫生好习惯。
仪表对人们的形象起到自我标识、修饰弥补和包装外表的作用。这是由于人的形象是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的结合。
具有完美形象的人不仅应该有美好的内心,而且也应该有美好的外表。
如果说,我们把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心理状态、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看作一个人的内在美的话,那么包括仪容、表情、姿态等因素在内的仪表则是一个人的外在美。
显然仪表美是物质躯体的外壳,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思想修养、精神气质,甚至反映社会文明发展的水平。
心灵美与仪表美不是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它们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才是完善的美。诚然,人对自己的长相虽然无法选择,但是可以通过努力给它以弥补,仪表美所强调的就是这种必要的“弥补”,即人们可以通过对仪容的适度修饰,对表情和姿态的合理选择,从而使自己的仪表给人以审美上的愉悦。
仪表美对人们参与社交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交活动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重视与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而这种感觉的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交往的继续进行。
因此,端庄、整洁、美好的仪表,可以使人产生好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首次印象,从而为交际活动打下基础。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它包括容貌、姿态、风度以及个人卫生等方面。
仪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仪表所包括的内容,泛指人的外观、外貌。由于仪表与仪容在日常交往中最直观地呈现在交往对象的面前,可以直接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仪表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多么好看,多么奢华的衣服,如果脸上沾满灰尘和气味,一定会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
不要在人们面前“清洁个人卫生”。例如,剔牙、鼻孔、耳屎、修指甲、擦污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免被别人看到,否则,不仅不礼貌,而且不尊重别人。与人交谈时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发出太大的噪音,也不要将口水溅到周围的人身上。
(2)服装: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来说,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仅要适应自身的具体情况,还要注意客观环境和场合对人们着装的要求。
也就是说,穿衣要把时间、地点、目的三要素放在首位,力求在穿衣的各个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相协调。
2、言语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应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3、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因此,谈话时,首先双方要正视对方,互相倾听,不要四处张望、看书看报、面带疲倦、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止的美。站立时,身体应垂直于地面。重心应该在两个前脚上。胸部应抬高,腹部应收拢,头部应抬高,肩膀应放松。手臂自然下垂或在身体前方交叉。眼睛是平的,脸是微笑的。站着的时候,不要扭脖子、弯腰、弯腿等。
(3)坐姿: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雅的坐姿,给人一种优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是直背和放松的肩膀。女人的膝盖应该在一起;男人的膝盖可以分开,但不能太大,一般不超过肩膀的宽度。双手自然地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4)起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
个人的原动力,亦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行为和思想变化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个体,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当行动起来,才能表现出很强的自律性,有意识地克服坏习惯,有意识地抵制外来的无礼。同时,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使个人礼仪深深植根于人。因此,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动力和自律。
良好的个人礼仪、规范的处事行为并非与生俱来,也非一日之功。因此,可以说个人礼仪由文明的行为标准真正成为个人的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完成这种变化则需要有三种不同的力量,即:个人的原动力,教育的推动力以及环境的感染力。
个人的原动力,亦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行为和思想变化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礼仪的基本前提。作为社会个体,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当行动起来,才能表现出很强的自律性,有意识地克服坏习惯,有意识地抵制外来的无礼。同时,要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使个人礼仪深深植根于人。因此,个人礼仪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动力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