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传统介绍

纸扎戏偶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8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传统介绍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比较多的说法,从古至今,端午节由来最普遍认可的是用来纪念屈原,端午节要吃粽子纪念,要赛龙舟比赛,十分热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传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来历

认为源于纪念屈原。

民间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鳖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怪,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散失,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这种习俗传播至华夏各地,使这一民俗文化由各族人民共享,屈原之名尽人皆知。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江浙人大都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化妆逃亡,奔向吴国,受到吴王阖庐信用,成为吴国重要朝臣和大将。后来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墓鞭尸,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在伍子胥、孙武训练、指挥下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伍子胥高瞻远瞩,建议夫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辅伯嚭接受越国贿赂,经常在夫差耳边谗言陷害伍子胥。在伯嚭的蛊惑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令其自杀。伍子胥本为忠良,忧国忧民,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吴国京城的东门上方,让我看到越国军队是怎样入城灭吴的”,以提醒国人对越国的警惕。伍子胥自刎死后,夫差听到他的遗言不仅不警醒,反而大怒,命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袋子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江浙人相传,端午节在江里划龙船、赛龙舟等活动是纪念伍子胥的。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还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寻找了十七天未果,在五月五日,曹娥投入江中寻父。五日后,曹娥虽死,但仍抱着父尸浮出水面。乡民传为神奇,称赞她是孝女。继而曹娥事迹传至县官耳中。县令度尚为曹娥立了碑,并令自己的外甥、才子邯郸淳作诔辞加以颂扬。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

风俗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在老北京,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系粽子则用马莲草,也是北京特产。

风俗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风俗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风俗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五毒指蝎子、蛤蟆、壁虎、蜈蚣、蛇,古人将它们的形象盖在饼上,馅儿也是“五馅”:樱桃、荸荠、桑葚、黄杏和江米藕。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风俗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王作楫介绍,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风俗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风俗7:贴葫芦花

老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风俗8:点雄黄酒

老北京人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解除,驱邪避害。

端午节的禁忌有哪些

1、已婚女人不在娘家过夜,民间的说法是出嫁的闺女走娘家,必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也就是不在娘家过端午节。

2、不能游泳:老人都说这一天不要游泳,应该是出于安全着想。

3、孩子戴的香包不要弄丢了:在北方,端午节孩子都佩戴香包,要戴一整天,都说对孩子有庇护作用。

4、不要办大张旗鼓的事情:这一天不要办开业、结婚等隆重的事情。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在众多习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划龙舟习俗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话语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