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高三地理的答题是比较难的,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有同学问高考地理有没有相应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三地理答题技巧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答题技巧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地理等温线专题
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
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
地理等潜水位线专题
1.概念:潜水等水位线即潜水面等高线,根据潜水面上各自的水位标高绘制而成,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2.河流流向判断: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3.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区流向低值区。
4.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同一幅图上的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数值之差,即二者高程之差,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
高三地理答题技巧方法
1、基本方法
仔细审清每一小题题干的'题意,明确其表示的地理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及数量特征。针对题干,联系地理事物的概念、分类、原理及规律,进行全面思考和综合分析,并通过对比答案的异同,得出结论。这是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一般有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第一步选细读题干和选项,看题干提供了什么条件,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第二步进行回忆联想,联想调动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等基础知识。第三步,对选项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例题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拿到此题第一步细读题干,找出“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最重要”,“限制条件”四个限定词,第二部联想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农业生产类型是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这两种农业发展的前提都是有灌溉水源。第三步进行综合分析虽然西北地区沙漠为主,土地资源比重低;另一方面劳力也不充裕,经济条件差,购买农药化肥的能力有限,但其“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应该为水资源的不足,故正确答案为D。
例题2: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题干中要求是“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天然”森林,联想到回归线到极地之是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极地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四个答案都有可能,但仔细分析,由于人类活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多为人工林,而现存的天然林,只是纬度较高的亚寒带针叶林故选C。
2、排除法
逆向进行,从选项入手,一边审题一边排除,一个一个地排除掉,直至得到正确选项,看似复杂的问题会变得很简单。
例题3: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A、使经过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B、向经过区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C、扰乱了常规海流模式,使气候反常
D、使全球降水总量异常增多
这是一种表述类的题目,这类题目多是叙述地理原理、特征、分布、规律等。在叙述的时候往往叙述不全,半对半错,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可以选对题干与选项进行推敲,排除表述内容不准确的与不完整的,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答案。
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水域海水升温现象。东太平洋洋面升温,出现上升气流,产生暴雨和洪涝灾害,秘鲁等国海水中的鱼类和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海洋生物为食物的鸟类也大量死亡,但西太平洋对地区却出现气温下降,降温出现下沉气流,西太平洋地区如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出现了干旱少雨的异常天气。本题中的选项A和D以偏概全,东太平洋海区增温、降水多并不意味流经区域和全球水都增温和降水。故正确项为B和C。
例题4:下列现象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关系的是()
A、绿地面积不断减少
B、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C、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A、C、D三个选项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非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故排除。城市人口的增加,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非农业人口的减少。所以选择B答案。
3、图形与辅助线法
对于一些计算类的题目和读图选择题可能其本身没有图形,或者图形不能准确的表达题目的含义,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或者在图上作出一些辅助线,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高三地理复习的六点建议
一、重视回扣双基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就应考能力而言,三类知识所起的作用不同。陈述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依附和能力表达的基本元素;程序性知识是应考能力的养成和提升的基础,二者构成了所谓的“双基”。纵观近年高考文综试题特点,学科主干和“双基”类知识占较大比重。因此,二轮复习期要重视“回扣双基”。近年,我采用学案导学法,即先将各个专题“双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根据考纲筛选出“双基”内容制成学案,学案内容包括填充式知识体系和体现基本技能的训练题组,利用一课时训练效果明显。
二、重视整合知识
近年高考文综地理命题,特征之一是突出考查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因此,专题复习中整合知识、构建体系非常重要。构建知识体系要遵循五个原则:一是重点性,构建专题应以重点知识为核心,如,时间的计算、季节性地理现象等。二是类似性,一个专题必须是由相关或相似地理现象经过提炼综合而成。三是创新性,构建专题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新组合,而是要有创新性,要用新的视角来设计专题体系。四是理性认识,章节体系重在基础知识的表述,尤其对地理概念、地理理论、地理特征只作一般描述,不作深入分析和阐释。而专题体系则大不相同,重在从理论上认识分析。如,分析各种因果关系,透过地理现象发现其本质,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阐释地理概念的含义,分析地理结论的依据等。五是灵活性,专题体系不受课本教材体系的限制,专题体系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综合,也可以是二者的大综合;可以是专门论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也可以是专门论述各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等。
三、重视拓展知识
地理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为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提供了指导。课改必然波及考改,因此,高考命题也会顺应课程改革需要,体现新课标理念。“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是文综能力测试的主要方向。如,20_年高考试题中第2、4、6、8题的考查,皆体现出知识和思维的拓展性,尤其是第二题中提取A市位于82.50w经线以东的西五区这一有效信息,体现尤为明显。因此,新教材中具有前沿性的内容应给学生适当补充、拓展。
四、重视社会热点
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方针、政策、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如,20_年高考第7题以北京奥运会和奥运圣火为素材,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这一基本的自然地理问题。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情境,增加了试题的可读性和鲜活性。如,近年常涉及的三农问题、五大经济圈、大型工程、城市化、能源安全与调配、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中部崛起、绿色GDP、极地科考、区域经济合作等应及时渗透于各专题复习中。
五、重视提升能力
应考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知识的整合,构建主干知识的结构,分层突破,查漏补缺,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知识的内在线索和规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要加大训练量,让学生感悟答题技巧,培养和提高应试能力。在专题的设置上既要突出主干知识的覆盖,也要照顾现实热点问题,要注重专题立意的新颖、创新与教材知识、原理的巩固、再创造、整合提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具备结合实际进行自然、人文、区域特征的分析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适应高考。
六、重视训练反思
通过定时定量的课堂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原理,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达到练规范、练速度、提高技巧和答题能力,这个环节是二轮复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之后,一定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意识,就是学生在做题之后,要反思这个题目具体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上有没有漏洞;要反思该题考查了哪些能力,自己在这几种能力上有没有欠缺之处;还要明确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自己能否对问题答案提出疑问,能否联想到曾经做过的类似题目,本题的易错之处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好的答案;要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