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惊蛰作为中国节气中的一种,民间有一种说法是要吃梨,很多人以为这是简单的习俗习惯,但是其实惊蛰吃梨可是很有科学根据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节气惊蛰为什么要吃梨,供大家参考。
惊蛰是立春之后的另一个节气,天气开始转暖,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开始苏醒,而农耕时期惊蛰一到农民就开始准备春耕了。这时人们要开始在饮食上进行调整,才能让身体适应接下来的劳作。所以传统的饮食习惯中,有惊蛰吃梨这一习俗,因为吃梨可以润肺健脾,滋阴清热,有益于身体健康。
惊蛰时天气乍暖还寒,气候仍然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咽痛音哑,加之一些细菌、病毒开始活动繁殖,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咯痰等症状。梨味甘,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喉化痰之功效,且含丰富的果酸、铁质、维生素A、维生素C等,特别适合这一季节食用。食用时可采取生梨去核去皮后榨汁、生梨去核后蒸熟、切片后与冰糖、银耳等一起煮水等方式,川贝炖梨对咳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因梨性质寒凉,不宜一次食用过多,否则反伤脾胃。对于脾胃虚寒或血糖偏高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1、止咳化痰,清热降火
在营养学界,梨有个很响亮的名头——天然矿泉水。它多汁、少渣,却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酸、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A、B、C等,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最适宜冬春季节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
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如果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者,经常吃梨,可减轻症状并能有效地治疗“春季季节病”。
3、促消化,补水分
梨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并有利尿通便和解热作用,可用于高热时补充水分和营养。
梨子清凉润胃还解酒。梨虽然甜,但热量却很低,极适合爱吃甜又怕胖的人食用。吃个梨能清凉润胃,特别对于喝酒人士而言,因为梨含有较多糖类物质和多维生素,对肝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5、润燥消风
梨具有润燥消风的功效,在春季气候干燥时,人们常感到皮肤瘙痒、口鼻干燥,有时干咳少痰,每天吃一两个梨可缓解干燥。
仓庚鸣:黄鹂叫鸣。
鹰化为鸠: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他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惊蛰是一个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字面意思为: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摄氏度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摄氏度,江南地区为8摄氏度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到了10—15摄氏度,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惊蛰到来,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但需注意,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5.63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惊蛰的C值=5.63。
举例说明:2088年惊蛰日期=[88×.0.2422+5.63]-[88/4]=26-22=4,3月4日是惊蛰。
惊蛰,“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植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惊蛰一词,描绘出万物在春季被唤醒的场景。
农耕时期以农为本,二十四节气就是人们部署农事的标杆,它在秦汉时就已完整确破,始终沿用至今。但是在小孩们看来,节气只是随口背诵的歌谣,只是零嘴儿一直。因为每到一个节气,老庶民家中总举行这样那样的祭奠或庆典典礼,同时备些特点食物或瓜果供奉,供奉结束分与孩子们享用,寓意驱灾辟邪、迎福纳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