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惊蛰节气的寓意和风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惊蛰节气的含义是春气萌动,大自然开始有了新的活力,也就是春耕开始的标志。惊蛰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的3月5日至6日;时至惊蛰,自然生物因受节律变化的影响,从而出现了萌发生长的现象,并且在惊蛰节气过后,气温会逐渐回暖,降水量也明显增加,因此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所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将惊蛰节气视为春耕的开始。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因此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惊蛰节气来临之际,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会进入到春耕的大忙时节,而北方地区也是逐渐转入春季,整体趋势是由南到北逐层展开。另外,惊蛰节气还有吃梨的传统习俗,梨子性寒味甘,食用后对身体健康能起到很不错的滋养作用。
1、吃梨
惊蛰节气其实是会有吃梨的风俗,在这个节气中会感到比较干燥,很容易让人身体变得很干,所以需要吃梨,这也是一种养生的方式。
2、蒙鼓皮
惊蛰节气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响雷,这个由来其实是一个比较具有奇幻色彩的事情,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个习俗也被流传下来,但不是每个地区都有这个习俗,只有少量地区还保留着这个习俗。
3、打小人
在惊蛰节气的时候,有一些地区,比如香港、澳门会有打小人的习俗,这里说的小人其实就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因此大家都要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去“打小人”。这个习俗也是带着大家的期望,希望在来年不会遇到一些小人,希望自己在来年一切顺利。
起居方面
俗话说“春眠不觉晓”,春天气温升高让人变得更加容易困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春困”,因此惊蛰过后更要注重睡眠质量,如此才能精力充沛地工作生活。其实,提高睡眠质量的 方法 非常简单,比如睡前可以在小区里散步一圈或是在家简单地活动一下身体;洗脸、洗脚时按摩面部和搓脚心也可以推动气血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利于入睡。
疾病预防
有一句话叫作“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会伤肝。惊蛰时节,属肝病高发季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少吃肉食和油腻刺激的食物,以清温平淡、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为宜。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山药、莲子、银耳等,这样能够应顺肝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另外,初春乍暖还寒,气候还是比较干燥,容易感到口干舌燥,可以多吃梨子。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也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